《胡笳十八拍》只是一首琴曲,虽表达的是悲怨之情,但也是“浩然之怨” 。宋亡后,也许正是 有这类流传广泛的“不胜悲”、充满“浩然之怨”的曲子,才有了“心石铁”的坚持到底,从而使种族和文化的血脉不绝于缕,不断延续下去 。八十多年后,当抗元 的兵戈纵横于江南江北的时候,种族与文化终得以重生 。
文章插图
九、《汉宫秋月》 秋风习习,月亮高挂,宫墙内多少眼泪,无尽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满头百发 。据载,《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本是一首琵琶曲,后改编为二胡曲 。《汉宫秋月》虽列十大古曲之一,但乐曲的历史 并不长 。乐曲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 。不少相关文章对此曲解题时都模糊地称,此曲旨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愁的情绪 。有的文章称,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 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
《汉宫秋月》很可能与《汉宫秋》有一定的关系 。而《汉宫秋》是一出元末杂剧,作者是马致远 。《汉宫秋》讲的是王昭君和亲出塞的故事 。
汉初时开国元勋多为布衣出身,而后妃、宫女也多出身微贱 。基于这一传统,汉朝的宫女与嫔妃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而,每一位宫女都心存梦想,即有朝一日能获得被皇帝宠幸的机会 。然而王昭君在宫中深居数年,却连皇帝的影子都没见过 。
葛洪的《京西杂记》中介绍了一则在后世广为流传的故事 。宫廷画师毛延寿因向王昭君索贿不 成,就在王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颗痣,使王昭君的相貌显得比较普通 。由于宫女太多,汉元帝只凭借画师呈上的画像上来选择宫女 。这样一来,原本拥有惊人美貌的 王昭君就淹没在众多的宫女里了 。此为野史,不足为信 。
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 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王昭君之所以自愿远嫁匈奴,是由于“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 悲怨” 。与其在宫中过着冷清孤寂的生活,让青春年华年复一年的老去,不如远赴异域 。所以听说和亲的机会后,王昭君果断的毛遂自荐 。然而,皇宫内的生活虽然 孤寂,倒也平静,匈奴所居之地是草原大漠,未来如何,谁也不知 。李白有诗云:“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 杜甫显然很同情王昭君,他写下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的诗句 。而做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他认为昭君出塞不是件坏 事,写诗云,“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
王昭君出塞时,是否充满了悲怨情绪,后人已无法得知 。无论如何,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并不轻松的人生选择 。虽然这是一次政治婚姻,但王昭君的想法也许并不复杂,并非抱有为“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的目的 。这种说法显然是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强行解读了 。
后来昭君在匈奴生了两个儿子 。呼韩邪单于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欲娶昭君 。父死后,子可娶继 母,兄死后,弟可娶其嫂,这本是胡俗,在匈奴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昭君觉得难以接受,于是上书汉成帝求归,成帝敕令其可以不尊汉习从胡俗,昭君后来只好服 从 。唐代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却说,昭君誓死不愿改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于是,“昭君乃吞药而死” 。难道历史上的“昭君怨”就是源自这等讹传?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荷兰结婚的风俗礼仪禁忌 雪茄做“媒人”
- 云南临沧彝族结婚风俗 有趣的“西卡”信物
- “药草皇后”泡水喝护肝肾强免疫,春天吃最好
- “人面桃花别样红”是什么诗句?
- 春末穿衣时尚被“短上衣+长半裙”承包了,简单好看,值得借鉴
- 今年初夏一定要有的“白色系单品”,照着穿清爽又气质,太好看了
- 扔掉你的小黑裤吧,夏季最离不开的是“牛仔裤”,清爽百搭很显高
- 老婆是我下属,总是不听我的,给我带来管理上的难题怎么办?
- 面相学之识别面“色”
- 为什么“太岁头上不可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