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易学象数起源与《周易》文本形成( 七 )


其实 , 无论出土王家台《归藏》、楚简《周易》、汉初简帛《周易》阴爻符号写法上看似含有某种筮数的痕迹 , 但与今本所见《周易》中的虚实符号意义已无差别了 , 基本上摆脱了原始的数字意义而成为阴阳符号 。帛书《衷》所言:“易之义阴与阳 , 六画而成章 。曲句焉柔 , 正直焉刚 。”[37]“曲句焉柔 , 正直焉刚”指出了阴阳符号的特点:阳符号正直 , 而阴符号弯曲 。故无论是出土《归藏》的∧ , 还是阜阳汉简的、马王堆帛易的┘└ , 皆是易之阴符号 。

试论易学象数起源与《周易》文本形成

文章插图

三、系辞观象
卦爻辞的编纂 , 是在卜辞和筮占之辞基础上完成的 。许多学者探讨过《周易》与卜辞的关系 , 通过卦爻辞与卜辞的比较 , 发现《周易》的许多卦爻辞与卜辞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相类似的 。今人台湾学者屈万里曾用易卦卦画与甲骨刻辞顺序、易卦阴阳和卜辞相间为文等大量的事实说明了易卦因袭龟卜 。[38]余永梁则从句法和成语两个角度比较易辞和卜辞 , 认为易辞仿卜辞而成 。[39]从今天出土的文献看 , 屈氏、余氏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更具有说服力的是 , 1977年出土的阜阳双古堆汉简《周易》卦爻辞后有卜辞 , 这一方面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当时作为筮的《周易》与龟卜是同类;另一方面也为证明卦爻辞本之于卜辞提供了论据 。而卜辞源于龟兆 , 龟兆是一种象 。在这个意义上 , 易辞本于象 , 至少兆象是易辞形成重要依据之一 。
同时 , 卦爻辞的编纂与当时一些流行的应验筮占之辞有密切关系 。作者吸收了《周易》之前筮占之辞 , 如前所言 , 一种是刻辞有“曰”字的文辞 , 一种刻辞无“曰”字的文辞 。特别是在数字卦发现刻有“贞吉”二字 , [40]今本《周易》多用“贞吉”之辞 , 还有数字卦刻有“习九、习六”文辞 , [41]今本《周易》有“习坎”之卦名 , 楚竹简、今本《周易》有“九”“六”爻题 。同时 , 《周易》作者把用《周易》一些应验的筮占之辞固定下来 , 加以润色 , 而成为卦爻辞的一部分 。如高亨先生所言:“筮人将其筮事记录 , 选择其中之奇中或屡中者 , 分别移写于筮书六十四卦卦爻之下 , 以为来时之借鉴 , 逐渐积累 , 遂成《周易》卦爻辞之一部分矣 。”[42]另外 , 也有编撰者的创作 , 即“取筮人之旧本加以订补 , 将其对于事物之观察 , 对于涉世之经验 , 对于哲理之见解 , 纂入书中 。其表达方法 , 或用直叙 , 或用比喻 , 或用历史故事” , [43]完成了《周易》文辞的撰写 。
那么 , 易辞以何而立?换言之 , 为何此撰写一种文辞 , 彼又取另一种文辞 , 六十四卦文辞以各自独特意义而区分开来 。按照今本《系辞传》的解说 , 卦爻符号不仅是人们用于占筮的标记 , 也是系辞的重要依据 , 即《周易》成书 , 先有卦爻符号 , 后有文辞 , 文辞依易象符号而作 , 所谓“观象系辞” 。如卦象 , 初爻是鼎足 , 二三四爻是鼎腹 , 五爻是鼎耳 , 上爻是鼎铉 , 故观而名之鼎 。再如卦象 , 上下两爻为阳 , 中间四爻为阴 , 外实中虚 , 为颐口 , 故观而名颐 。又如卦象上下阳 , 中间三爻为阴 , 一爻为阳 , 为口中咬合一物 , 即《彖传》所言“颐中有物曰噬嗑” 。又如《泰》卦“小往大来”、《否》卦“大往小来”皆本之《泰》、《否》卦象 。《泰》自下而上 , 三阳居下有上升之势 , 三阴居上有消退之势 , 阳为大 , 阴为小 , 故曰“小往大来” 。《否》相反 , 三阳居上有消退之势 , 三阴居下有上升之势 , 故曰“大往小来” 。这种“观象系辞”在《周易》经文中随处可见 , 可推可证 , 有规律可循 , 令人可信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