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国|前综合意识与中国哲学的起源( 七 )


    综上可见 , 中国远古时代前综合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宗教、巫术-占卜、神话 , 是前中国哲学的主要形式 。它们的出现 , 为中国哲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 构成了中国哲学可能的前提 。需要说明的是 , 对中国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 , 只是中国古代前综合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的一部分观念而非所有观念 。那些没有起到作用与影响的观念 , 后来逐渐淡出或消亡在历史的夜幕中 。
    四、前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起源
    从前中国哲学到中国哲学 , 经历了对巫-礼文化祛魅的漫长历史过程 。这一过程 , 从历史演变来说 , 大致相当于《礼记·表记》揭橥的三个阶段:
    子曰:“夏道尊命 , 事鬼敬神而远之 , 近人而忠焉 。先禄而后威 , 先赏而后罚 。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 , 惷而愚 , 乔(骄)而野 , 朴(檏)而不文 。殷人尊神 , 率民以事神 , 先鬼而后礼 , 先罚而后赏 。尊而不亲 , 其民之敝 , 荡而不静 , 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 , 事鬼敬神而远之 , 近人而忠焉 , 其赏罚用爵列 。亲而不尊 , 其民之敝 , 利而巧 , 文而不惭(惭) , 贼而蔽 。”(《礼记·表记》)
    这三个阶段 , 可以表述为:尊命(夏)—尊神(殷)—尊礼(周) 。如果不拘泥于具体的朝代 , 则它们代表了三个时代:天道—神道—人道 。这是一个由尊崇天道到尊崇神道 , 最后到尊崇人道的漫长历史过程 。正是在这一祛魅过程中 , 巫-礼文化走向分裂 , 最终变成礼乐文化且仅以礼乐文化的形式保留下来 。而巫觋文化传统瓦解后 , 仅以残留的形式沉淀在礼乐文化之中 。中国历史从巫-礼文化传统到礼乐文化时代 , 正与中国前哲学时代到哲学时代的历程相应相合 。
    周公“制礼作乐”是巫-礼文化分裂并向礼乐文化过渡的分水岭 。王国维早已指出:“周之所以纪纲天下 , 其旨在纳上下于道德 , 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以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 , 实在于此 。”【14】此论实为一大洞见 。西周政权虽始于文王 , 但直到周公“制礼作乐” , 将西周变成一个道德共同体 , 中国才脱离巫文化时代 , 进入文质彬彬的礼乐文明时代 。西周灭亡 , 东周天下大乱 , 礼乐瓦解 。自孔子出 , 中国的学术思想有了划时代的巨变 , 孔子以前的思想与文化概皆流入孔子 , 孔子以后的文化与思想无一不从孔子那里流出 。周公“制礼作乐” , 代表了巫-礼文化传统的裂变与走向礼乐文化的起点;孔子整理六经和创立儒家学派 , 则代表这一裂变和过渡的结束 。巫-礼文化时代结束 , 礼乐文化时代到来 , 标志着前中国哲学到中国哲学的重大演进 。
    中国哲学的概念早在前中国哲学时期 , 就已经在巫-礼文化的背景下 , 以模糊和野性思维的状态 , 存在于前综合意识的基本形式巫术-占卜、原始宗教、远古神话之中 。而这三种前综合意识的基本形式 , 都可以追溯到其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在前综合意识中 , 这一“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以原始思维或野性思维的意象 , 在其自身活动中运演 , 分别表现为巫术-占卜、原始宗教、远古神话三种基本形式 。经过从具体表象在三种基本形式中的前综合意识到日常综合意识的演进与飞跃 , “集体无意识”的表象在日常综合意识中逐渐演化出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意识 。借助文字符号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 “集体无意识”最终在民族共同体中变成了自觉的民族共同意识 , 这种意识本质上就是概念的基石 。民族共同意识一旦升华为概念 , 就必然要在哲学思想中表现出来 。当对“世界”概念的把握成为一种民族共同意识 , 并通过民族共同体中哲学家的思想言论与人格型范 , 自由地按其内在的规定向着类似知识系统的面相要求阐发出来 , 便是哲学 。原来包含在前综合意识中的观念经过历史的累积沉淀 , 一方面进入了中国文化的经典文献 , 从而启发影响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 , 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 , 并表现在不同的哲学体系、哲学流派中;另一方面则借助古代的各种习俗传承下来 , 并渗透到哲学家的思想观念之中 。通过这两种基本渠道 , 中国古代前综合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宗教、占卜与神话 , 对中国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