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闻见录》说:
时王安石居金陵, 初除母丧, 英宗屡召不至 。 安石在仁宗时, 论立英宗为皇子与韩魏公不合, 故不敢入朝 。 安石虽高科有文学, 本远人, 未为中朝士大夫所服, 乃深交韩、吕二家兄弟 。 韩、吕, 朝廷之世臣也, 天下之士, 不出于韩, 即出于吕 。
这段话有些问题, 特别是说王安石“论立英宗为皇子与韩魏公不合, 故不敢入朝”一句不足凭信, 前已言及 。 然而, 邵伯温指出王安石通过交结世家名宦建立社会关系、积累政治资本, 则有几分道理 。 实际上, 王安石与英宗几乎毫无渊源, 又与当政的韩琦有矛盾, 纵然有经纶天下的理想, 奈何没有“结君心”的机会 。 因此, 他只能走另一条路, 即利用与世家名宦, 特别是储君亲近大臣的关系, 进而“结新君” 。 这确实是王安石遭遇神宗的契机, 虽然不一定是他有意为之 。
据《长编》卷二〇九, 治平四年闰三月癸未条载, 神宗诏王安石知江宁的当日, 韩维当即上言反对:
臣今日闻除王安石知江宁府, 然未知事之信否 。 若诚然者, 臣窃以为非所以致安石也 。 何则?安石知道守正, 不为利动, 其于出处大节, 料已素定于心, 必不妄发 。 安石久病不朝, 今若才除大郡, 即起视事, 则是安石偃蹇君命, 以要自便, 臣固知安石之不肯为也 。 又其精神可以为一大郡, 而反不能奉朝请, 从容侍从之地, 岂是人情?臣久知安石之不肯为也 。
所可致者, 惟有一事, 即陛下向所宣谕, 臣向所开陈者是也:若人君始初践阼, 慨然想见贤哲, 与图天下之治, 孰不愿效其忠, 伸其道哉?使安石甚病而愚则已, 若不至此, 必幡然而来矣 。
臣窃恐议者以为安石可以渐致, 而不可以猝召, 若如此, 是诱之也, 是不知安石者之言也 。 惟贤者可以义动, 而不可以计取, 陛下稽古讲道, 必于此理粲然不惑, 唯在断而行之, 毋以前议为疑, 则天下幸甚!(李焘注:韩维论王安石, 据维奏议具载之, 足明安石进退失据也 。 )
文中提及的韩维, 即属于《邵氏闻见录》所称“韩、吕二家”中韩氏家族的主要成员, 也是王安石在开封“深交”的好友 。 他长期担任神宗居东宫时的记室参军, 属于潜邸旧臣的一员, 此时则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 充当皇帝的顾问 。
宋神宗
韩维认为, 放弃召王安石回朝担任知制诰, 而改命其知江宁, 可能是出于“以为安石可以渐致, 而不可以猝召”的考虑, 然而这不是“致安石”的正确方法 。 因为王是以道自守、以义进退的贤者, 对于出处问题早有考虑, 而这个方法是一种“利诱”, “是不知安石者之言”, 一定不能奏效 。 话说回来, 如果王安石当初以病为由不肯回朝担任从官, 可是“才除大郡, 即起视事”, 难免会给人以要君和矫情的口实, 因此必定不肯接受诏命 。
那么, 什么才是“致安石”的正确途径呢?韩维认为, “所可致者, 惟有一事, 即陛下向所宣谕, 臣向所开陈者是也:若人君始初践阼, 慨然想见贤哲, 与图天下之治, 孰不愿效其忠, 伸其道哉?使安石甚病且愚则已, 若不至此, 必幡然而来矣”, 这是“致安石”的唯一方法, “唯在断而行之, 毋以前议为疑” 。 这些话显示, 韩维早前曾与神宗讨论过王安石的起用问题, 并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前议”), 即只要神宗以“想见贤哲, 与图天下之治”的名义召唤王安石, 他一定会“幡然而来” 。
在《南阳集》卷一六中, 有一道题为《工部郎中知制诰王安石可旧官服阕》的制词, 可能是韩维替神宗草拟的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的诏书, 原文如下: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