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父死紫圣出啥意思 预言中的紫圣得了什么病受什么苦

朱义群(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
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华诞 。 一千年来, 围绕王安石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 他究竟是“一世之伟人”还是招致“靖康之祸”的祸首?他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 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了厘清上述问题, 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特别推出“千年王安石”专题, 邀请多位宋史学者从政治、文学、哲学等层面多维度展示王荆公的面貌, 以飨读者 。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八月, 工部郎中、知制诰王安石因丁母忧而解官居丧江宁, 至英宗治平二年(1065)七月除丧后, 朝廷屡次下诏召他回京恢复原职, 他都没有应诏, 一直闲居江宁 。 治平四年正月英宗去世、神宗即位后, 朝廷又继续召王安石赴阙, 但他仍然没有应命 。 直到治平四年闰三月, 神宗起用王安石知江宁府, 王安石才接受任命;同年九月, 神宗召王安石回朝担任翰林学士, 王于次年四月赴阙 。 熙宁二年(1069)二月, 神宗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以变法革新, “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 宋代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
王安石“屡召不起”的缘由及相关争议
王安石于治平二年七月除丧后没有应命赴阙, 《临川先生文集》卷四〇收录的两封《辞赴阙状》, 显示他不能赴阙的理由是“抱病日久, 未任跋涉”、“抱疢不任职事”, 但这仅仅是他用于解释的一面之词 。 在当时, 关于王安石在英宗朝“屡召不起”的缘由, 还有两种比较通行的说法 。 一种说法是, 仁宗嘉祐年间王安石曾在立英宗为皇子问题上有“异议”, 故疑惧不敢入朝 。 此说源于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时王安石居金陵, 初除母丧, 英宗屡召不至 。 安石在仁宗时, 论立英宗为皇子与韩魏公不合, 故不敢入朝 。 ”又据同书卷九:
熙宁二年, 韩魏公自永兴军移判北京, 过阙上殿 。 王荆公方用事, 神宗问曰:“卿与王安石议论不同, 何也?”魏公曰:“仁宗立先帝为皇嗣时, 安石有异议, 与臣不同故也 。 ”……荆公终英宗之世, 屡召不至, 实自慊也 。
韩琦称“安石有异议”, 应是邵伯温相关说法的依据 。 然而, 这一记载的真实性相当可疑 。 首先, 韩琦于治平四年十一月判永兴军, 熙宁元年七月复知相州, 赴阙朝觐, 至相州数月后, 又除判北京大名府, 时在熙宁元年十二月 。 邵伯温提到的那次“过阙上殿”即指赴相州前的发生于熙宁元年, 当时王安石尚未执政 。 其次,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二〇四, 治平二年二月辛丑条记载, 在仁宗晚年立英宗为皇子时, 当时传言“近臣中亦有异议”, 英宗亲政后追究此事, 发现传言中的那个“异议”之人竟是三司使蔡襄 。 宰相韩琦等人极力救解, 请英宗不要相信那些谣言谤语, 而英宗不以为然, 并反问“造谤者因何不及他人”, 坚持将蔡襄罢免补外 。 以上两点分别从正、侧面证明, 《邵氏闻见录》所谓“安石有异议”、“不敢入朝”的说法不足凭信 。
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了另外一种说法, 即王安石因怨恨当国执政的宰相韩琦而不肯入朝:
初韩魏公知扬州, 介甫以新进士签书判官事, 韩公虽重其文学, 而不以吏事许之 。 介甫数引古义争公事, 其言迂阔, 韩公多不从 。 介甫秩满去, 会有上韩公书者, 多用古字, 韩公笑而谓僚属曰:“惜乎王廷评不在此, 其人颇识难字 。 ”介甫闻之, 以韩公为轻己, 由是怨之 。 及介甫知制诰, 言事复多为韩公所沮 。 会遭母丧, 服除, 时韩公犹当国, 介甫遂留金陵, 不朝参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