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 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 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 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 。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 《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 。当知音已 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 。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 。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 苦闷和无奈 。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 。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 慨 。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 的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 。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 。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 。他们希望能遇见象 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 。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 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 。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 。所以千百年 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 。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 。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二、《广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它的背后,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此曲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 。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 。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还掌握了异容术 。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韩王听后立即召见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 。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刺杀了韩王,为父报仇 。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
刺客的高义,名士的绝响――《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 。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 。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 。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
《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荷兰结婚的风俗礼仪禁忌 雪茄做“媒人”
- 云南临沧彝族结婚风俗 有趣的“西卡”信物
- “药草皇后”泡水喝护肝肾强免疫,春天吃最好
- “人面桃花别样红”是什么诗句?
- 春末穿衣时尚被“短上衣+长半裙”承包了,简单好看,值得借鉴
- 今年初夏一定要有的“白色系单品”,照着穿清爽又气质,太好看了
- 扔掉你的小黑裤吧,夏季最离不开的是“牛仔裤”,清爽百搭很显高
- 老婆是我下属,总是不听我的,给我带来管理上的难题怎么办?
- 面相学之识别面“色”
- 为什么“太岁头上不可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