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预言中原三省 曾仕强预言自己84岁真的假的( 二 )


我们不得不回头读一读《论语》 , 冷静下来 , 细心思虑 , 用心体悟 , 这才发觉 , 它并不是我们记忆中所说的“家常便饭” , 更不是孔门弟子的谈话记录 。 它实实在在 , 是孔门论道的结语所集结成书的人生宝典 。
孔门论道 , 论的是什么道?当然是“为人之道” , 也就是“仁”道 。 人生于天地之中 , 如何与万物共处 , 才能获得安宁?
孔子提示我们一个思虑的方向:反求诸己 。 意思是不要向外求 , 因为求天天不应 , 求地地不灵 , 求人人不理 , 不如反过来求自己 。 因为自己的事情 , 当然自己要负起完全的责任 , 怎么能够推给别人?
但是 , 我们的眼睛 , 一共有两只 , 全都向外 。 而不是一只向外 , 另一只向内 。 往往看别人比较清楚 , 看自己却相当糊涂 , 所以说“旁观者清 , 当局者迷” 。 于是 , 我们只好以他人为镜子 , 来照出自己的原形 。
同时 , 从实际生活当中 , 我们也充分理解:单打独斗 , 不但不能成事 , 而且十分危险 。 最好互相照顾、彼此合作 。 因此人与人相处的道理 , 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 , 称为“仁道” , 也就是“为人之道” 。
人与人相处 , 最好的基础 , 莫过于同心协力 。 由于人心不同 , 各如其面 , 所以“齐心” , 成为共处的第一要务 。 心齐好办事 , 心不齐各怀鬼胎 , 互相不信任 , 怎么能够把事情办妥?而心齐的具体表现 , 便是大家有共识 。
我们不必假设 , 而是透过多年的实践和体悟 , 提出三个公式来了“生死” , 供大家参考 , 提出不足!
我们提出的三个公式 , 相信各位都能一目了然 , 因为只要有一些数学基础 , 没有看不懂的 。 大道至简 , 生死之道也并不例外 。
第一个公式:“生=死” 。
“生”怎么能够等于“死”呢?
虽然说“生死一瞬间” , 或者“生死一线间” , 或者可以说“一口气不来 , 生就变死了”,但毕竟“生”就是“生” , “死”还是“死” , 怎么可能“生”等于“死”呢?
但是 , 我们说“来生” , 意思是“灵魂来投胎形成的今生”;说“往生” , 则是“灵魂最后一次离开今生的躯体 , 到另一个世界往生去了” 。
中华文化以“生生”为主轴 , 便是“灵魂不死” 。 “生”不过是“有躯体的生” , 而“死”却是“没有躯体的生” 。 “生”和“死”的本质都是“生” , “有躯体”和“没有躯体” , 可以说是“一阴一阳”的现象不同罢了 。
孔子说“未知生 , 焉知死” , 似乎在提醒我们“倘若明白生 , 也就能够明白死” 。 两者所共同需要的 , 便是“活在他人心中” 。 所以炎黄子孙的“永生” , 既不依凭宗教 , 也不依赖药物 。 我们以“立功、立言、立德”来获得永生 , 称为“三不朽” 。
那就是精神不死 , 长久存在于众人心中 。 孔子做到了 , 老子也做到了 。 孔老二大圣人 , 并没有宗教信仰 , 也不追求炼丹寻药 , 只要华夏子孙永远记住二老 , 孔老便永生了 , 证明“生=死” , 是能够以身作则 , 具有实际的成效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