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欧丁远:企业出海,要通过价值创造来沉淀信任

产品铅含量超标、每周超负荷工作、工作地点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正值中国跨境电商风生水起之际 , 来自欧美国家媒体和非营利组织的调查报告却对某快时尚品牌提出了合规性质疑 。 在对媒体的回应中 , 该品牌表示“自己正展开调查” 。
“自我包装和实际运作不一致 , 这种问题在企业寻求增长的过程中不少见 。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表示 。 “我曾去过印度洋的一个岛国 , 那里有一句俗语我很喜欢:猴子在椰子树上爬得越高 , 屁股要越干净 , 因为下面的人看到的就是屁股 。 这个道理对企业来说同样适用 。 在海外生意做得越大 , 就越是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社会各界的考验 , 通过考验才能建立信任 。 ”

产品中欧丁远:企业出海,要通过价值创造来沉淀信任
文章图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 丁远
中国企业的当代出海起点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实施后不久 。 在“两头在外”模式的指引下 , 中国逐步往外向型经济转型 。 为了获取资源、升级技术和开拓市场 , 中国企业不断加快海外扩张步伐 , 接连开展了多场并购行动 。 在丁远看来 , 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一个标志性阶段发生在“入世”之后 , 代表案例为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 以及TCL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第二个标志性阶段则发生于2013年到2017年 。 在这段时间里 , 中国企业的出海与国外跨国企业的出海有本质上的区别:尽管前者的综合能力并不算出众 ,但其出海目的是要利用海外的优势增强自己 , 从而在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 在这阶段 , 有的企业追求有形资产 , 如自然资源、奶源等 , 有的追求无形资产 , 如品牌等 。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出海历程里 , 既有发生在TCL、海南航空、万达等身上的教训 , 也有联想、海尔、复星等值得肯定的整合案例 。 “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 一是并购太激进 , 可管理能力跟不上 , 就像肠胃消化能力弱 , 应该喝粥 , 却一口气吃了好几个粽子;二是对未来过于乐观 , 杠杆用的太大 , 最后被套死 。 很多并购像是买来小舢板焊在一起 , 做了个金玉其外的航空母舰 , 结果一遇到浪潮就全部散掉 。 ”丁远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
丁远认为 , 如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黄金期已告一段落 , 而2017年美的收购库卡算是其中一个转折点 。 中国企业的快速扩张 , 以及对科技和市场的渴求 , 让世界主要国家对其动机愈发质疑 。
在2010年到2014年期间 , 丁远参与了多起中国企业在加拿大、英国、瑞士、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并购活动 , 并作为中方代表与外方进行谈判和设立架构 。 “那时候 , 资产出售方最关心的是中国企业能否按时付钱 , 而不会就并购是否会涉及国家安全提出问题 。 如果提出 , 那也是和反垄断有关 。 ”彭博数据显示 , 从2012年开始 , 中国企业每年宣布的海外并购规模逐年走高 , 并在2016年到达峰值 , 之后逐年下降 , 而且交易完成率也在过去的近十年间下降了约25% 。
并购潮消退了 , 但中国企业的海外进击之势未停 。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 , 中国超过日本和美国 , 成为了2020年世界最大的投资国 , 其对外直接投资(FDI)达到1,330亿美元 。 其中 , 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了多家初创企业 , 并开始收获回报 , 比如接受过阿里巴巴多轮投资的印度支付企业Paytm于近日完成了上市 。 另外 , 华为、小米、京东、美的等中国企业则在海外设立了研发机构 , 一边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进行创新 , 一边开发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 不过 , 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面临着风险 。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曾对加拿大《环球邮报》表示 , 受美国制裁的影响 , 华为不得不把该国的研发中心迁往加拿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