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 中国对学术不端的治理力度仍需加强


组图 中国对学术不端的治理力度仍需加强
来源:返回公园 ID:
1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文字抄袭、“抓球”等两类学术不端行为有所改善 。现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恶意欺诈 。
2 医学是恶意伪造和买卖论文的重灾区 。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对该领域的评价方法不符合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的科学规律和性质 。
3 与美国类似,同行报告在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许多来自外国期刊 。
4 当今的科研设计和实验结果数据量巨大,需要研究人员保存原始数据,其动态变化对于事后调查和监督非常重要 。
5 科技部和基金委要发挥好监督作用,主要起监督作用,而不是调查主体 。
6 中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仍需加强 。很多现在需要处理的事情都没有处理,引起了不满 。
从去年开始,中国学术界就出现了学术不端事件 。最近一次是5月29日,国际知名“学术打假者”Bik发文称,发现8篇中国作者的医学论文涉嫌造假 。,但具有相同的 -Meier 曲线、表格值和折线图 。
两周前的5月12日,Bik还在《自然》在线发表的论文《Theof SARS-CoV-2 in hACE2Mice》中指出了一起疑似图片造假的案例 。研究团队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新发传染病动物模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国家病毒疾病控制和预防研究所 。
不仅如此,比克今年2月还透露,400多篇论文,几乎全部来自中国研究机构,似乎是在一家“纸厂”生产的 。
面对频发的学术不端行为,除了打击假冒,出版业也很难坐视不理 。Group 旗下期刊(Tools and )在 4 月撤消了 31 篇中国作者的论文;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的期刊报道,13 篇带有中国作者签名的手稿被撤回 。撤稿的主要原因包括虚假同行评审、图片造假、抄袭等 。
对此,我国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多次发声,要加强学风和伦理建设 。然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和治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就此问题,《重返公园》采访了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进科学诚信教育相关工作的癌症生物学家、杜克大学终身教授王晓凡 。他说,现代科学在“五四”期间开始进入中国,但长期的动荡局势使科学研究在中国难以生根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现代科研体制才正式发展起来,科学研究的法律法规逐渐形成 。要弄清中国现在面临的学术不端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外科学的历史背景,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分析和处理中国的学术不端问题 。
组图 中国对学术不端的治理力度仍需加强
王小凡教授 |摄影:毛光勇(《中国日报》驻美采访人员)
采访者|王小凡(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学终身讲座教授)
面试官 | 《重返公园》采访人员王二
回到公园:感谢您的采访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多起学术不端事件 。根据您的观察和总结,中国此类事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王小凡:长期以来,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抄袭”,主要表现在语言上 。大约十年前,《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简短评论称,“中国近三分之二的科研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我对此感到震惊,经过仔细分析和了解,我发现其中大部分指的是“文本抄袭”,而不是数据抄袭 。比如一篇文章抄袭了别人在前言中的陈述 。
在我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文化差异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对于回顾性、总结性等非原创作品的呈现,抄袭问题不大,但西方文化要求科研论文体现综合原创性 。而在英语语境下,西方有优势 。因此,对中国问题的简要评论只是说“三分之二的科研论文存在学术不端”,抹杀了中国学者的许多学术成果 。后来随着国内教育和机构的加强,这种情况逐渐好转,“抄袭”不再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学术不端的主要问题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