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在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意义大于学术意义

【“民俗”在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意义大于学术意义】“民俗”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流行文化和生活特点的概括 。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文化人不断地在各自的语境中对“民俗”进行阐释和评论 。在社会变革时期 , “民俗”尤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传统社会中 , “民俗”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大于学术意义 。综上所述 , 民俗学具有三个功能:
一、民俗具有强烈的伦理特征 。民间风俗有善恶之分 。“无国则无善 , 无国则无恶 。” 民俗教育是文化人的一项重要职责 。传统学者普遍认为 , 自发产生的原始风俗是狂野的、简单的、杂乱无章的、腐蚀人心的 。政治目标 。近代的学者们从遵循传统和改变传统的角度来讨论民俗 , 提出了自己的拯救方案 , 但无论他们的政治观点有多么不同 ,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 那就是教育以正民心 , 正民风俗 。"
二、民俗具有流动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 具有难以改变的固化性 。民俗是当地人在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这种选择受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民俗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它从不知不觉中的细微之处开始 , 逐渐向社会传播 , 最终形成亿万人的共识 。它代代相传 。民俗一旦成为人们的第二天性 , 即使不利于社会 , 也很难改变 。一是人们习以为常 , 民风之弊难以让人觉察;第二 , 即使明白民风的不妥 , 也不愿因旧习而改;最后 , 即使他们察觉到了民俗的弊端 , 也想改变它 , 但民俗的习惯力量非常强大 。要实现民俗改革的目的 , 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
三、民风难改 , 但可以改 。古今学者都提倡“改变风俗习惯” , 以适应社会伦理秩序和文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习俗会发生变化 。“如果世界不同 , 事情就会不同 。” 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 。明清时期的顾炎武明确指出:“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 只有事物变化的程度和变化的速度不同 。对于民俗的改造与改革 , 古今学者也有不少探讨 。一是把握时机 。民俗兴起之初 , 我们就是利用形势来引导的 。正如黄遵宪所说:“所以 , 可以利用统治者的主导地位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教育 。灌输手段的选择要考虑到人们所接受的习惯 , 如古代民歌、编文、现代小说、戏曲、民俗实例等 , “化民为俗” 。“改风易俗 , 天下太平”是古今社会管理者所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 。可以利用统治者的主导地位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教育 。灌输手段的选择要考虑到人们所接受的习惯 , 如古代民歌、编文、现代小说、戏曲、民俗实例等民风民俗有什么 , “化民为俗” 。“改风易俗 , 天下太平”是古今社会管理者所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 。
民俗改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民俗与一个国家的兴衰有关 。重视民俗文化建设是朝代政治的主要内容民风民俗有什么 , 尤其是在社会变革的时代 。维护文化传统 , 振兴社会秩序 , 需要民间文化的参与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