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雕佛像为什么要雕一个方孔 木雕佛像背后为什么会留个洞( 四 )


难提带来的佛像图样今天虽然看不到 , 这三尊螺发的石佛像按照水野先生的意见 , 很可能是从难提的佛画摹写而来的 。 如果这个理论能够成立 , 就只能这样解释:即螺发佛像的本源是中印度 , 斯里兰卡地理上属南印度 , 佛像也流行螺发 。 而西域此时流行的主要是涡卷发式或者是磨光发式 , 与螺发佛像不是一个系统 。
尽管在5世纪中的平城一带已出现了单尊的螺发佛像 , 但目前仅仅发现这上述几尊而已 , 贯穿在云冈石窟中不论是第几期造像上都罕见螺发式样 , 所有的佛像几乎不外是磨光发式和水波纹发式这两种 。 可以说 , 上述三尊螺发像是目前发现有确切纪年的最早出现螺发的佛像 。
注意上文中的“见佛影迹及肉髻”一语 , 佛影迹像已有学者专文考证 , 而肉髻是三十二相之一 , 文中特意提及肉髻 , 可知肉髻也为灵异之相 , 是僧人禅观时的对象之一 。
南朝时 , 中国与南海诸国交往颇多 , 梁武帝特遣使到扶南(今柬埔寨)迎请佛发 。 《梁书》五十四《诸夷列传》载:
(大同)五年(539年)复遣使献生犀 , 又言其国有佛发 , 长一丈二尺 , 诏遣沙门释宝云随使往迎之 。
此前大同三年(537年)八月:
高祖(梁武帝)改造阿育王寺塔 , 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发 , 发青绀色 , 众僧以手伸之 , 随手长短 , 放之则旋屈为蠡形 。 案《僧伽经》云:佛发青而细 , 犹如藕茎丝 。 《佛三昧经》云:我昔在宫沐头 , 以尺量发 , 长一丈二尺 , 放己右旋 , 还成蠡文 。 则与高祖所得同也 。
《广弘明集》卷十五也记有:
闰州江宁县故都朱雀门东南古越城东废长干寺内 , 昔西晋僧慧达感光 , 掘之一丈 , 得三石匣 , 中有金函盛三舍利并发爪 , 其发引可三尺 , 放则螺旋 。
又梁简文帝撰《梁安寺释迦文佛像铭》云:“(简文)帝为知仰 , 皆规面象 , 敬摸螺发 , 式图轮掌” , 说的即是摹造释迦佛的面相、螺发以及手脚掌上的千幅轮相等 。
据上述可知 , 螺发在南朝佛教徒心目中是被认可的标准佛像发式 , 属于三十二相之一 , 并具有灵异之相 。 之所以南朝上下崇尚螺发佛像 , 并目为定式 ,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 此时中国与南海诸国航海可通 , 故而中印度和南海诸国流行的螺发佛像可直接影响到长江以南地区 , 并且传达到蜀地 , 成都万佛寺和近年来商业街出土的南朝石佛像内中螺发像占了相当的比重 , 故有学者推断其图样很可能来自建康 。
而黄河流域的佛像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而来的西域流行的磨光佛发和犍陀罗式的涡卷式佛发 。
尽管上述几尊流落于日本的北魏石佛像是螺发形式 , 但除此以外 , 尚难发现同时代的螺发佛像 。 现藏绍兴市博物馆的齐永明六年(488)的维卫佛像是南方佛像最早的佛发佛像 , 但此像的真伪颇有疑问 , 笔者另有专文论述 。 从目前发现的佛像看 , 螺发的出现是稍晚于磨光发式的 , 从南北朝时期一直到唐宋时代 , 长江流域的佛像以磨光佛发和螺发这两种发式为主 , 且以螺发占有相当比重 , 成为佛像的主流形式 , 涡卷式佛发偶有所见(图7-9) 。
中国各地佛像的异同 , 主要依据来自罽宾(今犍陀罗)和西域诸国、天竺(印度)、师子国(斯里兰卡)、扶南(柬埔寨)各地佛像样式样不同而异 , 可以说 , 某地区主流佛像的样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图样的来源以及当地信徒接受的程度 。 这些来自异域的僧人携来的佛像 , 往往背后还附会有一段神异的故事 。
此外 , 不可忽视的是 , 在远离文化中心地和交通干线的地区 , 佛像的形式就自觉不自觉地受当地传统的艺术手法表现 , 地方色彩浓厚 , 与主流的佛像形式源同而流异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