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雕佛像为什么要雕一个方孔 木雕佛像背后为什么会留个洞( 二 )


二、表现发纹的发型 与磨光发式大致同时出现的还有刻划发纹的发式 , 如束发形、水波纹形、涡卷形等等 , 除此之外还流行最常见的螺发 。 这三种发饰的佛像有时在石窟中混合使用 , 但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有所侧重和取舍 。 尽管十六时期的佛像大多数是所谓磨光式发型 , 但有部分佛像也表现了佛发的纹路 , 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是后赵建武四年(338年)金铜佛坐像(高39.7厘米 ,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 , 此像的发饰似乎是从汉式的男子束发形而来的 , 发纹缕缕清晰可见 。 (图20)

古代木雕佛像为什么要雕一个方孔 木雕佛像背后为什么会留个洞

文章插图
又有大夏胜光二年(429年)中书舍人施文造佛坐像(高19厘米,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的底发也是呈分绺束扎而成 , 但肉髻成涡卷形 。 从这二尊像的发式可窥知 , 它们的源头还应该追朔到犍陀罗系统的水波状发髻 , 西来的佛像模本几经复制 , 辗转相传 , 在东传的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掺揉了汉地的审美趣味和传统手法 , 佛发逐渐变成了成了中国式的发型 。 (图21-22)

古代木雕佛像为什么要雕一个方孔 木雕佛像背后为什么会留个洞

文章插图
太平真君四年(443)菀申造佛立像 (铜溜金、高53.5厘米、日本私人收藏)和太平真君五年(444)朱业微造石佛坐像(1982年发现于河北蔚县、砂岩、高60.5cm)的发式则是图案化的水波纹 , 发纹纵分几组 , 每组内再以横刻线表示 , 呈高度的装饰性 。 在敦煌石窟的北魏佛像上也可以见到这种发型 。 这种浅水波式发纹的表现手法一直贯穿到太和时代(477-499年) , 成为云冈石窟太和时期石窟造像和此时期单尊铜、石造像的典型特征 。 (图223-24)太和初年 , 不知什么原因 , 突然涌现出一批尺寸高大(20-30厘米)、作工精美、金色灿烂的单尊金铜佛像 , 在内蒙古、河北出土 , 据发愿文内容可以知道 , 这些佛像多是今河北中部制作的 , 佛像的发型无一例外的都是这种水波纹式 。 (图25-27)这类水波纹式和涡卷式佛发自然还应远溯自犍陀罗 , 故而越往西部表现得越明显 , 从乌兹别克一直到新疆、甘肃地区的佛像上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 但中国北方佛像的水波纹佛发与犍陀罗的大涡卷佛发又不完全相同 , 它是犍陀罗佛像经过中亚传入西域后 , 又在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地区发育、改造后形成的 , 属于西域凉州样式 , 较之犍陀罗的佛发呈现出规范化和装饰化的倾向 。 (图28)

古代木雕佛像为什么要雕一个方孔 木雕佛像背后为什么会留个洞

文章插图
【古代木雕佛像为什么要雕一个方孔 木雕佛像背后为什么会留个洞】平城地区当年有许多大月氏人居住 , 且管理佛教事务的道人统师贤即是罽宾(今犍陀罗一带)的人 , 他在经过魏太武帝灭法运动时假装以医术还俗 , 而守道不改 。 复法(452年)后 , 师贤主持制作了多尊佛像 。 兴光元年(455年)秋 , 奉旨在平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以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尊 , 各长一丈六尺 , 用(赤金)红铜二十五万斤 。 这些像今天虽已看不到了 , 但师贤是犍陀罗地方的人 , 可以推测他所采用的图样应与犍陀罗佛像有若即若离的关连 。
北齐、北周一直到隋 , 磨光式、波纹式和螺发这三种发饰呈现混合使用的状态 , 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偏好 , 磨光式发型甚至在今河北和山西、陕西地区所占比例甚高 , 直到初唐依然不衰 。 尤其是唐代 , 中西交流频繁 , 波纹式佛发迎合了时代潮流 , 此种发型更为普及 。 从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等黄河流域的造像都多取波纹式发型 , 龙门石窟最大的卢舍那大佛即是如此 。 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亲自出资赞助营造的 , 如此规模宏大的国家工程 , 开凿之前必有个图样论证过程 , 卢舍那佛取通肩式大衣 , 波纹式发型 , 起伏翻卷自如 , 发绺立体感颇强 , 生动活泼 , 几乎是犍陀罗佛像发型的翻版 。 (图29-31)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