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学著作有哪些?( 七 )


民国以前,江湖派和书房派长期处于分流状态,难以互通有无 。至晚清时,命理术的发展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 。民国建立后,江湖派和书房派渐有合流之势 。民国以前,命理书籍或体例不精、文字芜杂,或浅陋繁复、晦涩难懂 。这给它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徐乐吾,袁树珊,韦千里,梁湘润,这四位先生对于命理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将晦涩难懂的古书进行勘验校对,对命理学的推广有着巨大的贡献 。
后世虽然有人将旺衰派的发展问题归于他们,抛开旺衰派的作用大小,真正的本质原因是因为“象数”原理的失传,这是早在宋代之后就出现的问题,原因不在他们,对于旺衰派也没有否定人说的那么不堪,我的原则一向是:能引发个人灵感进行扩展和延伸的就是好方法 。强如邵子看个梅花也能写本书,需要用什么按部就班的方法吗?一切本于心起 。只要最后旺衰派别深陷其中不能跳出就行,任何的方法只为引发“灵机” 。旺衰派利用新人上手,命理新人初期的“灵感”是很强的,而且这阶段框架的束缚不是很强,可乱拳打死老师傅,实证过的自然知晓 。
近代
近代命理的流派就很多了,所有流派的产生最初都是本着“怎么能更准确”而产生 。由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命理学发展处于停滞,倒是先在台湾和香港发展,直到80年代《易经》热的后期,才重新在中国复苏了起来,而后中国的命理学也在迅猛发展,但基本都是在“论命方法”上 。因为此时的命理学,无论是模型体系上(宋代巅峰),还是论命方法上(明清巅峰),都已经完备了 。已经没有什么可再争议的地方,唯一需要争议的就是:命理学的准确性到底靠什么?可惜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书中,不在命理学的模型结构中,于是由这个问题带来的是各种新派的诞生 。
新派的崛起,最初都是打着“能更准”的旗号,之所以能受追捧,也是在众人实践过后,对准确率产生怀疑的基础之上而出现 。新派作出的改动,在结合了大环境(物质科技)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追求“可量化”,于是他们开始将原始五行力量的强弱进行标记 。将八字的五行经过一系列的推算,求得实数,并依此实数,作为命造其体强弱判断和提取用神的依据 。最早是上世纪70年代,台湾命理学家陈品宏提出“实律数”说,尝试对八字结构作出全面的数量描写 。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命理学界太多的重视 。80年代初,何建忠在《八字心理推命学》中提出了相对较为简单的计算推演方法 。
无论是陈品宏的实律数,何建忠的日干强弱计算和阴阳气含计算,还是吴怀云的计算五行力量强弱的公式,都表现了现代学者希求命理学向现代化和科学化靠拢的真诚愿望和努力尝试,这些方法对于判断一个八字命造的日主强弱、阴阳平衡、以及由此寻找用神,都有一定的价值,至于准确率能够如何,就已经不再是学术所能衡量的了 。
一直到90年代初邵伟华出版了《四柱预测学》,此后还有郭耀宗的《四柱命理预测学》、李洪成《具体断四枝讲义》、李涵辰《八字预测真踪》、曲炜《四柱详真》等 。其中自李涵辰先生起,部分命师不再使用地支藏干,不用大运,甚至只用单柱论命了,这也是部分新派的发展历程 。不用地支藏干其实已经动摇了四柱八字的结构了,因为四柱的结构已经完备,改动了它的结构,至少从易学“与天地准”的基础上,你必须从其它地方完善这个漏洞才行 。而在“准确率”上,影响又不是根本,因为模型的完备只是为了“象”“理”的延伸和拓展,假如预测的人能从其它地方获得更多的“象”,他也能准确 。所以这是一个很矛盾的地方,各种创新你如果从本质上来看,无伤大雅;你如果从模型原理上来看,谬误千里 。应了那句话,叫做:知其要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也许,这就是易学的魅力所在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