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五行属什么生肖,取字五行属什么生肖( 四 )


宋代点茶名手如云, 宋徽宗、蔡襄、范仲淹等均是个中高手, 就连出家人也不能免俗, 雅好此道 。 杨万里曾观赏过蜀地僧人显上人的点茶绝技, 作诗赞叹道:“分茶何似煎茶好, 煎茶不似分茶巧 。 蒸水老僧弄泉手, 隆面元春新玉爪 。 二者相遭免瓯面, 怪怪奇奇真善幻 。 纷如擘絮行太空, 影落寒江能万变 。 银瓶首下仍尺高, 注汤作字势嫖姚 。 不须更师屋漏法, 只问此瓶与何答 。 紫微仙人乌角巾, 唤我起看清风生 。 京尘满袖思一洗, 病眼生花得再明 。 叹鼎难调要公理, 策动茗碗非公事 。 不如回施与寒儒, 归续茶经傅衲子 。 ”
要在径不盈寸的茶盏中, 点出幻化万端、造型奇异的汤花, 点茶人除了勤学苦练, 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之外, 还对茶盏做了改造, 那就是从青瓷, 变为黑瓷 。 蔡襄说:“茶色白, 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 纹如兔毫, 其柸微厚, 燲之久热难冷, 最为要用 。 出他处者, 或薄, 或色紫, 皆不及也 。 其青白盏, 斗试家自不用 。 ”建安烧制的茶盏色泽绀黑如漆, 与白色汤花对比鲜明;纹理细密, 激起的汤花匀腻;瓷胎稍厚, 不易冷, 汤花回旋往复的时间也就长了 。 看来, 想在点茶中品味“芥子须弥”之趣, 也须上好茶器 。 然而, 点茶、斗茶毕竟还是以茶为戏, 其看重的是茶的色, 而不是香与味 。 要体味陈金诏所说的“色香味三者俱全”, 功夫还得放在泡茶、饮茶、品茶上 。 明代以后, 散茶冲泡成为饮茶风尚的主流, 于是泡茶之器——“茶壶”又风靡一时, 一直延续至今 。
砂壶泡茶“盖而不夺香, 又无熟汤气, 故以泡茶不失厚味 。 色、香、味皆蕴” 。 所以这一时期紫砂工艺飞速发展, 出现了一批紫砂名匠, 如龚春、时大彬等大名远扬 。 他们在明代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中大获其利, 一柄紫砂壶竟然能卖到一二十两白银, 还供不应求, 而当时普通市民一年的生活所需, 也不过六两银子 。 这又是茶道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推动力的绝佳例证, 市场推动的茶的普及, 如今好似奢靡之晚明, 名家所做的紫砂壶不仅供不应求, 而且也被市场推上了天价 。
茶艺之中, 更能显示人力功效的是“汤候”, 也就是煮茶时的火候 。 这在唐宋的煎茶风尚中尤为重要 。 有人说, 茶之妙, 全在火候, 这从陆羽《茶经》中所描述的煮茶技巧就能窥见一斑 。 陆羽认为, 燃料最好用炭, 其次用干烈的木材, 因为它们发火猛烈而无烟, 不至于影响茶的正味;煮茶时要疾风烈火, 煮至三沸, 方可食用, 但这些讲究在今天来说, 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 。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古人煮茶, 并非单纯烧水, 而是乐在其中, 享受烹茶的乐趣 。 烧水烟熏火燎, 有何乐趣?烹茶之乐, 恰恰就是由此开启的 。
我们且看陆羽是如何体验煮茶之乐的:“其沸如鱼目, 微有声为一沸, 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 腾波鼓浪为三沸……第二沸出水一瓢, 以竹筴环激汤心, 则量末当中心, 而下有顷势若奔涛, 溅沫以所出水止之, 而育其华也 。 凡酌置诸碗, 令沫饽均 。 沫饽, 汤之华也 。 华之薄者曰沫, 厚者曰饽, 细轻者曰花, 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 又如回潭曲渚, 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 有浮云鳞然 。 其沫者, 若绿钱浮于水渭, 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 。 饽者以滓煮之 。 及沸则重华累沫, 皤皤然若积雪耳 。 ”
如果还原出这一文化现场, 煮茶也是一个融声、色体验为一体的审美过程, 也就是“生活美学”的活生生的过程 。 从听觉上说, 从水将沸时细微的气泡浮出的声音, 再到第二沸时的泉涌珠蹦, 最后到了第三沸, 茶器中竟也能翻江倒海、腾波涌浪!从视觉上说, 茶末被滚烫激起, 在水面上环游盘旋, 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如“回潭曲渚, 青萍之始生”, 如“晴天爽朗, 有浮云鳞”, 又如“若绿钱浮于水渭”、“菊英堕于尊俎之中”, 真是千姿百态, 妙不可言!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