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于 中国体育服饰五十年:起于草莽,学于代工,兴于国潮( 二 )


最先觉醒的国内玩家 , 是李宁 。
相比于一穷二白的草根青年 , 身为体操王子的李宁 , 见惯了大世面 , 品牌意识萌发较早 。
1990年 , 仅仅成立两年后 , 李宁服装公司就成为了亚运会赞助商 , 以两百余万拿下亚运会火炬接力主办方 。
这是中国体育运动玩家打造“品牌”的起点 , 此后的1992年、1996年、2000年 , 李宁又先后赞助中国奥运代表团 , 一时风头无两 。
广告效应之下 , 李宁收获颇丰——2002年 , 李宁收入就已逼近10亿大关 , 稳居“行业一哥” 。
而行业其他玩家 , 相比1990年就有自觉意识的李宁 , 晚了十年之久 。
2000年之后 , 风水轮流转 , 终于轮到晋江玩家登场 。
安踏邀来孔令辉、特步找来找谢霆锋 , 德尔惠请了周杰伦 , 喜得龙找了郭富城 , 金莱克选了王楠、张怡宁……不过 , 几乎雷同的“代言人”策略 , 与其说是造品牌 , 不如说是打广告 。
学于 中国体育服饰五十年:起于草莽,学于代工,兴于国潮
文章图片

除了邀请顶流当代言 , 行业玩家的另一策略 , 则是冒充“洋牌” 。 无论是名字西化的德尔惠、金莱克、美特斯邦威 , 还是一直蹭NBA球星乔丹的乔丹品牌 , 均难洗脱嫌疑 。
此举实属无奈 , 当时 , 尽管中国体育运动品牌玩家众多 , 邀请的明显代言人也家喻户晓 , 但在品牌影响、价格定位、市场份额上 , 均被耐克、阿迪达斯远远甩到了后面 。
欧睿国际彼时发布的一份行业报告揭示了部分真相——2007年 , 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中 , 排名前五名的玩家是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安踏、Kappa , Top5中外资品牌占据三个 , 前两名均被外资收入囊中 。
次年举行的北京奥运会 , 也成为了中国体育运动品牌最为落寞的时刻 。
彼时 , 阿迪达斯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 。
不甘心的李宁一度试图曲径通幽——通过赞助中国主要体育解说员服饰 , 实现隐形奥运营销 , 这一行为最终被叫停 。
当然 , 拿下官赞身份的阿迪达斯 , 也压根没有把中国品牌放在眼里 。 一篇《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解释称 , 阿迪达斯此举是为了PK耐克 。
与北京奥运会无奈失之交臂后 , 时隔近十年 , 安踏创始人丁世忠依然对此耿耿于心 , “中国代表团的装备 , 当时用的是国外品牌 。 作为一个中国运动品牌 , 是有多伤感多遗憾!”
有销量无声量 , 有产品没品牌的痛苦 , 中国厂商尽数品尝 。

走出围城 , 国潮崛起

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 , 是中国体育运动品牌的爆发期 。
热潮之下 , 开店就能赚钱 , 高增长成为常态 。 如今市值超过400亿港元的港交所上市公司滔搏 , 就是耐克的代理商之一 。
不过 , 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关注热潮和销量爆发 , 掩盖了中国玩家在产品、品牌、渠道等层面的短板——很快 , 他们就集体品尝到了苦果 。
当时 , 中国品牌主要采取批发模式 , 货物的链路是“品牌——经销商——终端用户” , 此举的好处 , 是低成本、高杠杆快速铺设渠道网络 , 适合短期内赚快钱 。
但短板也显而易见 , 一是品牌与终端市场脱离 , 与用户需求脱节 , 导致盲发产品 , 二是 , 因为预估不了终端需求 , 迷信于“奥运效应” , 大批量压货到渠道 , 最终导致库存高企 , 销售网络瘫痪 。
“大跃进”的李宁 , 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
2012年6月底 , 李宁的的库存高达36.38亿元的库存 , 几乎和同期收入38.3亿元持平 , 这批库存 , 一直消化到2016年前后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