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兰多伦共生|公共艺术走进社区:塑造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 四 )


澎湃新闻:您在多伦美术馆工作了7年 , 在您看来 , 多伦路社区有哪些特点?
曾玉兰:人口老龄化、外来人口增加是多伦居民区的特点 , 从社区管理的角度来看 , 这些可能被视为短板 。 但我觉得 , 无论什么人 , 都有想与他所处的物理空间建立情感和精神联系的需求 , 因此塑造起不同群体与空间的情感联系 , 能为社区带来重要影响 。 而且 , 对城市某一区域历史和文化的关注 , 也不仅局限于该区域或社区的人 。
在我们去年的“公·园”展览项目里 , 艺术家殷漪有一件装置和声音作品展出 , 他还邀请平日里在鲁迅公园里唱歌的老年群体来美术馆唱歌 。 这些老年人平时在公园里唱 , 路过的人可能觉得很普通 , 甚至还有些人不理解 , 嫌他们吵 。 但通过艺术家的创作 , 他们在美术馆唱歌变成了一种艺术、另一种表达 , 观众会去重新审视这群人 。 他们为什么要去公园唱歌?又为何对唱歌如此迷恋?

曾玉兰多伦共生|公共艺术走进社区:塑造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
文章图片

鲁迅公园的知青群体 , 美术馆邀请他们来到“公·园”展览现场与艺术家殷漪的作品对话 , 并将他们的演出带到美术馆外的公共空间
艺术家的作品介绍了这些老人过去当知青的经历 , 其中一个环节还设置了小号手吹小号 , 于是观众就能理解这群老人 , 理解与他们的相关的地区和历史 , 从而与他们产生关联 。 这种关联并不是对于年老体弱者的恻隐之心 , 而是对他人生活和与之相关的一段历史的关切 , 这对于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来说 , 是非常稀缺和难得的情感 。

曾玉兰多伦共生|公共艺术走进社区:塑造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
文章图片

“步履不停”展览项目中 , 以文献及作品的形式回顾了2004年9月 , 由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发起 , 四十二位艺术家和十五位快递员参与的一次特别的“外卖”展览 。 在当年的“快递展”期间 , 上海市民可以通过拨打快递公司的电话 , 让快递员将浓缩在一个行李箱里的展览带到面前
作为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区 , 我们美术馆周边聚集着大量的外卖骑手 , 他们已经是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 我们在自己的项目中也尝试去关注这些人群并与之建立联系 。 2019年 , 我们通过“步履不停”展览里面一件作品“快递展”回顾了快递员的身份与城市的叙事 , 而恰巧那个时候出现了疫情 , 这些骑手突然间就被大家意识到原来他们真的很重要 , 有的时候他们就像英雄一样 , 但是他们又是非常弱的一群人 , 这也是非常巧合的一件事情 。
2020年“共振——第七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中有一组作品关注了不同的职业 , 其中一幅画根据真人骑手绘制 , 唯独留白了脸部 。 有一次 , 我在展厅看到一位美团外卖的骑手身着画中人物的同款服装 , 站在那幅画的前面 ,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 因为当他在展厅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 , 就触发了一次对话 , 他也许看不懂别的作品 , 但他一定能看懂那一件 。 很遗憾当时没有想到留下照片 , 但也许正是这种不经意间发生的事件证实了我们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

曾玉兰多伦共生|公共艺术走进社区:塑造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
文章图片

“以貌取人”系列 , 马东利 , 2019 。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共振”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红色文化是多伦路较为突出、也是重点打造的特色 , 现代艺术多大程度上可以与这一特色相融合?
曾玉兰:多伦路的红色文化与鲁迅思想息息相关 , 鲁迅思想和精神代表了一种时代的先锋思想 , 鲁迅的很多想法 , 我觉得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 。 鲁迅本来学医 , 后来去学文 , 并提出要用文学艺术去改变人性 , 这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 , 与我们的工作理念一致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计划和木刻讲习所合作的原因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