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兰多伦共生|公共艺术走进社区:塑造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

作为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 , 社区的发展和变迁与城市进程有着直接关系 。 上世纪六十年代 , 社区艺术在美国开始流行 。 许多项目以保留本地历史为目的 , 因为历史是本地文化内核的唯一体现 , 而这种文化内核正在被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和消解 。 什么算是好的社区艺术?艺术能否像经济学一样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性学科?以什么形式展出等成为艺术界关注的问题 。
20世纪90年代 , 中国艺术家、设计师开始进入乡村 , 对介入式、参与式艺术的创作方法展开讨论与实践 。 近年来 , 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 , 艺术项目走进社区已经成为一股潮流 。
艺术在社区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下称“多伦美术馆”)馆长曾玉兰认为 , 当代艺术的核心在于关注人 , 其目标是通过多元的呈现方式 , 激发公众的主体性 , 思考自身的生存现状 , 并作出回应 , 最终以协商的方式参与到项目创作的过程中 。
多伦美术馆是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创建的非营利性文化艺术机构 , 2003年开馆 , 也是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现代美术馆 。 坐落在多伦路东侧路口附近 , 美术馆的前身是一个烂尾楼中的菜场 。 如今 , 多伦美术馆已经成为年轻艺术爱好者的打卡地 , 每到周末 , 还有丰富的公教活动开放给公众参与 。

曾玉兰多伦共生|公共艺术走进社区:塑造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
文章图片

观众们周末在展厅观展 。 本文图片均由多伦美术馆提供
近年来 , 多伦美术馆将目光投向自己所在的社区 , 并在2019年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开街20周年之际 , 开始了一系列艺术介入社区的实践 。 从馆内走到馆外 ,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 , 多伦美术馆在原来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 与专注于非虚构写作的三明治团队合作 , 邀请公众一同创作虹口记忆的相关作品 。
近日 ,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多伦路调研期间专访了曾玉兰馆长 , 与她探讨了公共艺术在多伦社区的在地实践 。

曾玉兰多伦共生|公共艺术走进社区:塑造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
文章图片

“在美术馆工作”少儿工作坊活动 , “步履不停”展览策展人吴蔚(右)与多伦美术馆馆长曾玉兰(左)与小朋友和家长们分享一个展览是如何产生的
澎湃新闻:包括2021城市空间艺术季在内 , 近年来多伦美术馆举办了一系列与社区相关的展览和活动 。 为什么要关注社区?
曾玉兰:西方国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讨论艺术与社区的互动 。 在中国 , 相关意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模仿西方艺术时开始萌芽 , 到九十年代更为明确 , 至今还在形成的过程中 。 近几年 , 艺术介入社区成为明显的潮流 , 这与国家、城市的发展进程相关 , 也是市民多元需求的一种体现 。
虽然艺术领域有这样的趋势 , 但多伦美术馆关注社区还是与我们自身的办馆理念有关 。 多伦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家由政府创办、为当代艺术服务的美术馆 , 而当代艺术的核心在于关注人——如何让人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主体——在当代艺术范畴内的项目、展览、艺术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
坐落在多伦居民区内 ,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身为社区的一员 , 与我们产生关联的人不只是被展览吸引而来的观众 , 还有居住在社区的和其他进入社区的人 , 因此当我们把当代艺术的核心理念与这重身份相连接时 , 我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美术馆与社区的关系 。
“无墙的美术馆”的概念已经说了好多年 , 但是到底怎样才能把美术馆的墙壁真正“打开”呢?如今 , 很多项目的策划理念已经发生变化 ,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原来由美术馆方或策展人将做好的项目单向输出给公众 , 向塑造更开放的空间、邀请公众参与内容创作转变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