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这个美术馆“出圈“了,理由居然是“拍个窗”( 四 )



观众这个美术馆“出圈“了,理由居然是“拍个窗”
文章图片

每年三四月开始樱花绽放 , 龙美术馆(西岸馆)吸引众多访客 , 图片龙美术馆提供
和美术馆方面发现 , 目前和美术馆的受众倾向于视觉上比较直观的内容 , 这意味着过于学术或前沿导向的艺术展览活动 , 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传播和培育才能被本地区的公众所接受 。 “因此在美术馆的前几年 , 我们制定的展览计划是比较综合性的 , 除了专业艺术领域 , 还涉及其他品类的展览 , 目的是让观众们有逐渐接受的过程 。 ”
雪莹告诉采访人员 , 现如今 , 视觉效果突出的展览总能吸引许多青年人前来 , 而一些需要点耐心才能进入的展览 , 或者一些学术性相对较强的展览 , 参展观众往往寥寥 。 “看不懂”“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是人们对于这类展览的担忧 。 但其实 , “看懂”只是人们理解展览和艺术的其中一种方式或者结果 , 但看展是包含诸多可能性的 。 “你被它打动了 , 或者说你在观看过程中有某些东西被印记在心中了 , 作品和人之间发生了一种共鸣 , 有触动的地方 , 这也是进入作品的方式之一 , 就已经可以了 。 ”

观众这个美术馆“出圈“了,理由居然是“拍个窗”
文章图片

去年9月到今年1月 , 美术馆展出“葛宇路个展:搞搞震 冇帮衬” , 图自@扉美术馆_FEI_ARTS
从这个维度来理解拍照打卡 , 它同样也是与作品发生连接的一种方式 , “‘拍’是现在流行的方式 , 只是打交道的层面还相对表层 。 ”雪莹指出 , 或者说 , 在打卡和自拍过程中 , 我们更关注的仍然是自我形象的呈现 , “在希望营造出的爱艺术的形象底下 , 却没有很实在的去跟作品接触和交流 。 ”
雪莹提到 , 打卡的观众同样是美术馆的观众 , 美术馆方面作为承载了公共教育功能的机构 , 也应该思考如何处理好与观众的关系 。 “也许在前来拍照打卡的人群中 , 也会有观众以某种方式对眼前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家产生兴趣 , 从而进一步了解 , 一步步与作品或美术馆空间建立联系 。 这听上去也许有点浪漫化 , 但只要概率存在 , 美术馆就应该继续搭建公众的桥梁 , 而不是设立门槛 。 ”

观众这个美术馆“出圈“了,理由居然是“拍个窗”
文章图片

上海“回家”全民创作公益展是“家就是美术馆”的延续 , 同样是基于疫情背景下家的居住空间功能和大众生活方式的变化 , 同样秉持了扉美术馆“人人都是艺术家 , 无处不是美术馆”的理念 。 图自@扉美术馆_FEI_ARTS
她告诉采访人员:目前扉美术馆正举办的“这就是剧场”展览中 , 展厅中的一件展品是一个电话装置 , 里面有音频的作品 。 她曾看到有前来打卡的年轻人 , 本来只是拿起电话摆个姿势拍照 , 却被作品的内容吸引 , 最终听完了整段音频 , 并沉浸到展览当中 。 “观众也在当观众的过程中 , 慢慢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观众 。 ”
方军认为 , 如果没有条件 , 或者没有精力去做深入研究的话 , 也可以依赖直觉 。 “没必要害怕艺术 , 其实可以采用‘还原论’的解读方法 , 不是庖丁解牛 , 而是强行肢解 。 ”

观众这个美术馆“出圈“了,理由居然是“拍个窗”
文章图片

《三条不确定的线》 , 贝纳·维内 , 2007 , 和美术馆藏展览 。 摄影:刘相利 , 图自和美术馆
【观众这个美术馆“出圈“了,理由居然是“拍个窗”】他分析道 , 艺术之为“艺术” , 核心不在于思想或主题 , 首要的元素仍然是材料与手法——可以先了解其材料 , 分析其特异之处 , 以及其中包含的创造性或可解读的价值 , 然后细观组合材料的手法 , 运用材料的手段 , 到最后才去考虑它所谓的“主题”:回到艺术品的本源去观看 , 不用苛求得到多么整体的体悟 。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 “看懂” , 有不同层次 , 每个层次都有价值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