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美媒文章:谁挖空了《芝加哥论坛报》?

参考消息网11月15日报道美国《大西洋》月刊11月号发表题为《一家隐秘的对冲基金正在洗劫报纸编辑部——奥尔登全球资本公司揭秘》的文章 , 作者是麦凯·科平斯 。 全文摘编如下:
从芝加哥闹市区街道上拔地而起的论坛报大厦有威严的哥特式尖顶和飞扶壁 , 当初这样的设计意在彰显权力和威信 。 1922年当大楼设计图宣布时 , 长期担任《芝加哥论坛报》老板的罗伯特·R·麦科米克上校说 , 他希望为自己钟爱的报纸建造“世界上最漂亮的办公楼” 。 近一个世纪后 , 论坛报大厦留住了自己的辉煌 , 却未能留住《芝加哥论坛报》 。
报社面临灭顶之灾
6月末的一个午后 , 为了寻找《论坛报》现在的总部 , 笔者坐上一辆出租车 , 穿过城区到了河西的一个工业区 。 在沿一条两旁是煤渣砖围墙的甬道走了很久后 , 我进入了一台电梯 。 电梯下行并把我放在了位于印刷机附近的一堆不起眼的办公桌旁 。
眼前的场景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 。 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报纸之一——一家曾支持亚伯拉罕·林肯和独家刊发《凡尔赛条约》、推翻政治大佬、与贪腐的市长干架并获得过数十项普利策奖的出版物 , 如今它沦落成为一间大小与玉米煎饼连锁店相似的编辑部 。
这些日子里 , 只要和《论坛报》惊魂未定的采访人员们相处一点时间 , 你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听到同一个问题:怎么会到这种地步?表面上看 ,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 克雷格分类广告网站干掉了报纸的分类广告版 , 谷歌和脸书吞食了广告市场 , 一个又一个不幸的报纸业主无法适应数字媒体时代 , 从而使得逐渐被淘汰变得不可避免 。 这就是我们几十年来一直在讲述的关于垂死的地方新闻业的故事 , 而它并非不符合事实 。 但是 , 发生在芝加哥的情况却有所不同 。
今年5月 , 《论坛报》被奥尔登全球资本公司收购 , 后者是一家隐秘的对冲基金 , 它已迅速——并且十分轻松地——成为全美最大的报业运营商之一 。 新主人没有飞来芝加哥对员工发表讲话 , 也没有费心赞美新闻业至关重要的公民职责 。 相反 , 他们洗劫了这个地方 。
【公司美媒文章:谁挖空了《芝加哥论坛报》?】在这宗交易确定下来的两天后 , 奥尔登公司宣布了一轮大刀阔斧的裁员 。 在随后发生的离职潮中 , 报社失去了曾为一幢陷入麻烦的公共住宅大楼住户维权的都市版专栏作家、维护警方无法篡改的凶杀案数据库的编辑、拍摄漂亮的本州非法移民肖像照片的摄影师以及参与曝光了州长的境外空壳公司的调查采访人员 。 当裁员潮过去时 , 报社编辑部少了1/4的人 。
当然 , 《芝加哥论坛报》被挖空一事引起了全国性媒体的注意 。 有报纸上严肃的评论文章、推特上的哀叹以及新闻学教授表达的失望情绪 。 但在行业之外 , 似乎没有多少人注意到 。 与此同时 , 《论坛报》剩下的工作人员——报社甚至在奥尔登公司出现之前就已人手不足——艰难地履行报社最基本的职能 。 当伊利诺伊州一名位高权重的议员因被控受贿而辞职后 , 报社在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没有常驻采访人员可以跟踪由此引发的丑闻 。 当芝加哥遭遇残忍的夏季犯罪浪潮时 , 报社没有人上夜班监听警用电台 。
在这几个月的过程中 , 形势不断恶化 。 士气跌至了低谷 , 采访人员们精疲力竭 。 主编神秘辞职 , 管理层忙于处理裁员事务 。 该市的一些人开始怀疑这家报纸是否值得拯救 。
前都市版采访人员查理·约翰逊在今年夏天的最新一轮裁员后对笔者说:“并不是说园丁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 而《论坛报》仍在藤条上凋谢 。 报社正在被一点一点地扼杀 。 ”我们当时坐在洛根广场的一家咖啡馆里 , 而他还在竭力厘清究竟发生了什么 。 当奥尔登公司接管报社时 , 《论坛报》已经盈利 。 当时报社在挨过了长达15年的管理不善、收入下降及裁员之后 , 最终实现了某种稳定 。 而现在它可能正面临灭顶之灾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