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报”阶段的“非遗后时代”( 二 )


本文以台山岳山庙会为主要考察对象,分析“后非遗时代”传统民俗风情的生存脉络,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更加多元化集成通信的通信平台,以满足一般通信需求 。在时代的内在逻辑要求下,提升民俗文化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 。
一、“后非遗时代”传统民俗的写实画卷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报”阶段的“非遗后时代”】民俗文化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不仅仅是文字的替换,而是中国承认“非物质”和“精神”遗产的现代文明观,符合民俗文化,特别是传统民俗它所面临的濒危困境也为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正当的话语基础 。由于地方政府对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的旅游或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文化资本的增值效应,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显着提升 。改善 。,经济和文化系统似乎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位移,赢得了关注和更多的关注 。例如,泰山庙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从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主题为“游东岳庙会,祈福平安”的活动 。管委会和泰安传媒联合组织成立专项策划组,设计庙会会徽和泰山吉祥物“六喜童子”,先后推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周、中韩民俗文化周、台湾信徒祈福 。除传统项目外,年度实施计划力求创新 。
但这种民间文化的表面繁荣只是表面现象 。在不断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庙会和其他许多民俗一样,随着农村社会的侵蚀,农村神圣空间的压缩,面临着庙会习俗不同程度衰落的问题,无处不在的庙会,被地方政府以“文化舞台、经济演出”为目的,变成旅游景观,并趋于旅游产业化 。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2011年颁布的专门法律,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主体之一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但是,很多民间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在传承和传播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障碍和一些误区 。
其中,过度市场化、工业化给传统民俗带来的异化危机尤为突出 。例如,曹和志对北京妙峰山庙会进行了实地考察,该庙会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需要指出,修复后的“妙峰山传统庙会”,并非完全是对过去传统庙会的回归,而是为经济利益增加了一些元素和环节 。这些做法削弱或消除了仪式的庄重和神圣,使表演和舞台的痕迹越来越强烈 。同时,在各种庙会中,尤其是位于名胜古迹的庙会中,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远多于因虔诚的宗教信仰而真正拜香的香客 。刘晓还通过对泰山管理部门开展的“泰山民俗信仰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指出,游客的大幅增加实际上并没有增加香客的数量 。信仰辐射的地理区域主要是泰山周边、山东各地及山东周边省区 。庙会的狂欢属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参与者宗教信仰的淡化成为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 。对大多数有游戏心态的游客来说,“宗教活动既不普遍也不初级,如果存在,往往沦为娱乐或交易” 。这样的现象,使得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人际关系模式不可避免地渗入庙会 。参会者无法很好的联系,自然导致沟通不畅,游客与香火社的关系紧张,时不时发生冲突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泰山庙会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政府与民间缺乏互动,管理部门与承办部门之间缺乏组织协调 。申遗成功后的前两三年的庙会,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但时至今日,“上级部门不再参与,只有具体落实的基层部门在苦苦挣扎 。”二是庙会最初由泰山风景区管委会拨款150万元,后逐年减少 。现在必须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上级财政零投入,庙会主办方必须招商引资支付各种项目费用 。活动所需的各种费用,必然导致上述传统民俗过度市场化、产业化的危机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