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自集注本第十六篇“季氏” -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孔门口诀大全( 三 )


看到这章,我不由想起了日本的天皇制度 。日本天皇制从史载可靠的应神天皇(270~310年)开始,一直到今天的德仁天皇,有1700多年了,真是够长的 。而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反而是孔子批评最多的周朝,传了大概800年,后面的朝代最长的是东西汉的汉朝大概400年,其他的一般也就2/300年,几年几十年长的就不提了多如牛毛 。
为什么这样?倒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答案可能是千人千样,谁也不会服气谁,或者也根本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 。孔子本段话我以前来读可能会觉得迂腐不堪,现在来看却觉得颇有道理,当然可能再过多少年看法也会发生变化吧 。
日本从藤壶氏执政开始到德川幕府大政奉还,期间天皇失权大约1000年之久,但这些把握实权的将军们竟然没一个把天皇废掉 。我觉得他们可能是熟背了孔子这段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吧 。如果把天皇拿掉,那日本的政坛就跟中国差不多,也是几百年势力更替一下 。但是这个天皇不拿掉,我觉得意义颇为重大,越到近现代越体现它的意义,因为它可以超越理论、超越理性成为一个宗教性、礼仪性的存在,而一个国家的主流民众因为智识的原因是需要宗教来填充他们的心灵的 。
雄才伟略有如曹操,始终没有篡汉,终生以将军执政,留着汉室那个“礼乐征伐自其出的天子”,所以曹操好像是个法家,但其实是个儒家 。
“礼乐征伐”:指对内对外的各种政令 。礼乐,是代表向内的权力;征伐,是代表向外的权力 。这些政令是从天子出,还是诸侯出,还是大夫出,还是由大夫的家臣把持,可以反映政治权力的下替过程,也就是底层政治人物对上层政治人物的僭越过程 。这种僭越的结果,孔子认为就是“希不失”,即少有不完蛋的,其实就是都要完蛋 。
“世”:古代所谓世,作为世代交替的平均数,是30年 。“十世”:300年 。周平王东迁(前770年)到孔子卒(前479年)共291年,近于这个数字,但这期间有13个周王 。东周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应该是从春秋首霸齐桓公开始的,从齐桓公到孔子卒,这期间的周王倒是正好十个:僖,惠,襄,顷,匡,定,简,灵,景,敬 。这十位,也许是孔子说的十世吧 。“五世”:指鲁国的季氏,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五世 。“三世”:指季氏权臣阳虎经平、桓、武三世而执季氏权 。但阳货其实没能干过季氏,最后还是只能跑路 。
《论语》自集注本第十六篇“季氏” -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孔门口诀大全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诚其然也 。中国后面的“唐、宋、明、清”,都不过300年,都是“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中国另一个大家不太熟悉的大一统王朝“晋”(上接三国,下启六朝,前后两个大割据,大动乱时期)是魏之大夫司马氏篡魏而得,享国166年,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也 。
日本的天皇制度(以及欧洲仍保留君主制的国家)和近现代国家制度设计都是主动去失去被僭越的目标 。天皇制度类似周朝制度,是把国民领袖宗教化礼仪化 。而其他国家则是强行界定这个国民领袖的定期可替换性 。中国自周朝以后的封建帝国朝代这两点都没有做到,所以进入了一种周期性的重复 。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这句话应该是指诸侯国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庶人,平民百姓 。这句话非常不妥,有没有道,庶人都应该可以议论一下,没必要庶人议论一下就上升到有没有道的地步吧,这样谁还敢议呢?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