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孟到宋明理学,儒家精神不断“异化”,透过阴霾看见真正儒学( 四 )


从孔孟到宋明理学,儒家精神不断“异化”,透过阴霾看见真正儒学
从孔孟到宋明理学,儒家精神不断“异化”,透过阴霾看见真正儒学
区别在于根本之处 , 即文官群体追随的是天下之公理 , 还是追随皇权的一己之私 。若是追随天下之公理 , 那么他们既为文官也为士大夫;如果他们只是追随皇权的一己之私 , 那么他们名为士大夫实是窃取了士大夫的名号 。
在宋代 , 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商国是孔子周游列国 , 即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 皇帝和士大夫集团为合作关系 。
比如 , 宋人笔记《陶山集》曾记载:王安石常常与宋神宗面争于朝廷之上 , 王安石言语激烈面红耳赤 , 宋神宗反而一副好脸色对他说:“对 , 对 , 你说得对 。”
从孔孟到宋明理学,儒家精神不断“异化”,透过阴霾看见真正儒学
又如 , 《续湘山野录》中曾记载范仲淹第一次遭罢黜时 , 友人送别时说:“此行极光 。”第二次遭罢黜 , 友人说:“此行愈光 。”第三次,友人说:“此行尤光 。”范仲淹笑着对友人说:“仲淹前后三光矣...”友人大笑而散 。
从孔孟到宋明理学,儒家精神不断“异化”,透过阴霾看见真正儒学
为什么宋代的士大夫有如此表现?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 , “道统”归于儒者而不是归于朝廷 , 而且朝廷的“治统”还必须要以“道统”为主;即由儒者“致君行道” 。否则就是朝廷在把持天下 。
正因为如此 , 宋代的士大夫有着以“道”自任的高度自觉 , 而且拥有强烈的政治主体意识 。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说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在宋代以后 ,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成了绝唱 。
换言之 , 当政治主体只剩皇帝一人 , 若有士大夫仍然以政治主体自居 , 那就是朝廷之敌 。
在明代 , 朝廷阳奉儒学之名来强化帝权 。其之视天下 , 为一姓之私产 。那时候的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为主仆关系 。儒家学说被改换得面目全非 。
从孔孟到宋明理学,儒家精神不断“异化”,透过阴霾看见真正儒学
从孔孟到宋明理学,儒家精神不断“异化”,透过阴霾看见真正儒学
比如 , 朱元璋对《孟子》大动斧锦 , 命人删去《孟子》一书中的“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 , 反复之而不听 , 则易位”等八十五条内容 。并且立下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 , 课士不以命题 , 科举不以取士 。壹以圣贤中正之学为本 。”
好一个“以中正之学为本”!明明是以一己之私为本胡作非为 , 还偏要振振有词地认为这才是“中正之学” 。
在永乐时 , 朝廷进一步歪曲儒家学说 , 并且利用儒家经典的八股取士制度进一步强化 , 又编撰了以理学为“基”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孔子周游列国 , 将之作为官定的读本和科举考试的准绳 。
从孔孟到宋明理学,儒家精神不断“异化”,透过阴霾看见真正儒学
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这样一种结果——劣币驱逐良币 , 即越是真正的儒者越是拒绝入朝 。而入朝者多为趋炎附势 , 阳奉阴违之徒 。久而久之 , 人们就普遍地忘记儒学为身心性命之学 , 忘记了读书的目的在于完善人格 , 而把“读书”与“做官”划上了等号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