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是哪两种表演形式的统称-苏州评弹主要流行于哪些地区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 。 流传于我国吴方言区域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及上海地区 , 苏北的南通、扬州和浙东的宁波等部分区域也流行苏州评弹 。 整个流传区域涵盖了长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方 。 苏州评弹诞生于明末清初 , 是中国评话、弹词艺术流传到吴语地区后所形成的方言说唱曲种 。 早在明朝末期 , “评话”、“弹词”艺术流传到该地区后 , 经过较长时间的衍变与发展 , 以吴方言说唱的苏州评弹渐趋成熟 。 清康熙年间 , 苏州评弹的演出已经相当繁荣 , 其艺术不断发展 , 书目积累丰富 , 多种风格流派的名家辈出 。 乾隆年间 , 著名评弹艺人王周士创建了第一个评弹的行会组织“光裕社” , “千里书声出光裕”的艺谚开始流传 。 继而英雄传奇等所谓重大事件 , 故俗称“大书” 。 通常为一人表演 , 注重说、噱、口技、起角色 , 还借助醒木、折扇、手帕等道具来制造气氛或演示神、形 。 其传统书目约50多部 , 有“长靠书”与“短打书”之分 。 “长靠书”如《西汉》、《东汉》、《三国》、《隋唐》等;“短打书”如《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等 。 苏州弹词既说又唱 , 题材多属家庭变故、恋爱婚姻、冤狱平反、人情世态等生活常事 , 故俗称“小书” 。 通常为二人合作的双档 , 操三弦、琵琶自弹自唱 , 讲究配合默契 , 注重情感抒发 。 其“润余社”、“普余社”等行会组织相继成立 。 清代中叶以后 , 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先后走向鼎盛 。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苏州评弹分为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种形式 。 苏州评话只说不唱 , 题材多属朝代更替、军事争战、国家大事、唱词为诗赞体 , 格律继承七言古诗 , 讲究精练、形象 。 唱腔有鲜明的吴地民歌特点 , 能叙事 , 能抒情 , 吐字软糯 , 曲调优美 。 苏州弹词的书目虽有长篇、中篇及短篇之分 , 但传统的弹词书目多为长篇 , 有《三笑》、《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50余部传承 。 总体上说 , 苏州评弹经过长期的锤炼 , 形成了以说、噱、弹、唱、演为主要手段的表演体系 , 形成了理、味、趣、细、奇的美学特征 。 苏州评弹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 创造了诸多规范的表演程式 。 如评话的“手面”和“面风” , 弹词的“六白”、“八技”等 。 无论是评话还是弹词 , 苏州评弹在“说”的技巧中十分讲究一个“噱”字 。 艺谚有“噱乃书中之宝”、“一噱遮百丑”之说 。 “噱”即逗趣、雅谑 , 风趣的谈吐、滑稽的描绘、发噱的穿插 , 在苏州评弹中俯拾皆是 , 反映出苏州评弹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 。
【苏州评弹是哪两种表演形式的统称-苏州评弹主要流行于哪些地区】 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苏州评弹历代名家辈出 。 早期有从乾隆年间的王周士、吴毓昌、季武功到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遇乾等“前四家” , 咸丰、同治年间马如飞等“后四家” 。 20世纪30至40年代更是人才济济 , 如李文彬、魏钰卿、周玉泉、徐云志、薛筱卿、蒋月泉等等都是高手 。 历代名家又结合自身特长创造了许多流派唱腔 。 目前仍在传唱的还有陈调、俞调、马调、魏调、蒋调、薛调、徐调、侯调、姚调等二十几种 。 这些流派唱腔风格迥异、多姿多彩 。 其中有些流派还体现出相互的传承关系 。 苏州评弹的传承方式数百年来都是口授心传、师徒相袭 。 以评话《三国》为例 , 有陈汉章—朱春华—许文安—黄兆麟—张玉书—张国良—陈希伯之谱系;以弹词《三笑》为例 , 有吴毓昌—郁怀嘉—王子香—王丽泉—王少泉、谢少泉—夏莲生—徐云志—孙珏亭—范林元之谱系 。 苏州评弹当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邢晏芝、邢晏春、金丽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