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又称为 乞巧节相关的民间传说是什么节

【乞巧节又称为 乞巧节相关的民间传说是什么节】七夕节 , 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 , 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 , 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 , 故名“七夕” 。

乞巧节又称为 乞巧节相关的民间传说是什么节

文章插图
七朵花祭七娘妈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 , 也是爱情的节日 , 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 , 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 , 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 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 , 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 , 称作“分星” , 就地理来说 , 称作“分野” 。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 , 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 , 普及于西汉 , 鼎盛于宋代 。 在古代 , 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 。 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 , 有些逐渐消失 ,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 , 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
2006年 , 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此后 , “牛郎织女”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一起来看看 , 古人们如何过七夕!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 , 也叫“赛巧” , 即女子比赛穿针 , 她们结彩线 , 穿七孔针 , 谁穿得越快 , 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 , 穿得慢的称为“输巧” , “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具习之 。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 ,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 , 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 , 七月七日 , 宫人多登之穿针 。 世谓之穿针楼 。 ”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 , 源于穿针 , 又不同于穿针 , 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 。 所谓投针验巧 , 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 , 放在天井里 , 倒入“鸳鸯水” , 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 。 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 , 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 , 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 , 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 原来面盆里的水 , 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 , 表面依稀生成薄膜 , 于是取缝衣针 , 轻轻平放在水面上 , 针不会下沉 , 水底下 , 就出现针影 , 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 , 即是“乞巧”失败 , 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 , 或弯曲 , 或一头粗 , 一头细 , 或是其他图形 , 便是“得巧” 。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 妇女曝盎水日中 , 顷之 , 水膜生面 , 绣针投之则浮 , 看水底针影 。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 , 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 , 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 , 此拙征矣 。 ”
晒书晒衣
古代 , “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 , 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 。 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 , 天门洞开 , 阳光强烈 , 是龙王爷“晒鳞日” , 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 , 以防虫蛀 , 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 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 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 。 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 , 曝经书及衣裳 , 不蠹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