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雷: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孔子:问题与中国文化的转型( 二 )


【潘建雷: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孔子:问题与中国文化的转型】而且 , 所谓的文化力量 , 从宏观上来说 , 能够将其令人信服的自然观和人性观呈现给世人 。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都可以按照规则运作 。从个体层面看 , 一个文化强国的生命力 , 在于它所倡导的原则能够被人们所钦佩 , 被塑造和沉淀成个人人格 , 影响每一个人的言行 , 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 , 成为行动的准则 。并且知道行动的限度 , 知道“停止”的程度 。
其次 , 它说“改变” 。自然和世界的真相不能停留在经典文本之上 , 也不能停留在影视剧等文化产品之上 。如上所述 , 文化真正的生命力在于个性的沉淀 。一个人学会了为人处世的准则 , 在与人交往的日常生活和身边老师的教导中 , 获得了刚毅温和的性格 。“随风潜入夜 , 润物无声” , 是形容人文教育最恰当的诗句 。因此 , 教育是文化生命力的基础 , 真正的文化必须是对民族人格最广泛、最深刻、最深刻的熏陶 。孔子毕生的知识和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最伟大的教诲:教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
2、整体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困境
潘建雷: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孔子:问题与中国文化的转型
为了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秩序 , 任何社会都必须有文化 , 中国也不例外 。而且 , 中国形成了一套以独特的文化观念为核心的社会制度或“文化体”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 其稳定性、成熟度和生命力是其他古代文明无法比拟的 。一般来说 , 在1840年被迫开埠之前 , 中华文明经历了以秦汉为界的两个阶段:内部融合形成以商周为代表的中原文化阶段;中华文明圈阶段 。历经5000年的不断发展 , 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
就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制度而言 ,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君主制(政治)、家庭治理(社会组织)、农副生产(经济)、伦理(文化) 。这四个要素是相互嵌套、相互支持的关系 , 其中伦理礼仪作为文化要素是贯穿中国的“社会心理纽带”和精神原则 。然而 , 1840年以来西方文明的挑战 , 结束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圈的历史文化阶段 , 自诩为天朝超级大国的“旧中国”被迫突然进入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在世界民族的时代 , 它不得不转变为中国 , 从此开始了中华文明的第三阶段 。而且 , 与西方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相比 , 这是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发生的 。经过1000多年的变迁自然形成 , 中国因外来压迫而突然沦为世界国家的一员 。流动 , 让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一潭死水” 。同时 , 也根本无法应对新的挑战 , 也无法解决“旧中国”进入世界新秩序后所面临的整体困境 。
危机必须寻求改变 , 但改变未必成功 。晚清中国发生了自强、改革、革命三大运动 。然而 , 由于制度难以回归 , 满清小集团的利益 , 以及世界形势的变化 , 他们走上了政治制度革命的道路 。100年前 , 已故满清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 中国结束了由一个皇帝决定政府的政治体制 。这是中国“三千年未变”中最重要的部分 。
问题是 , 政治革命真的创造了新中国 , 创造了新气象吗?一个文明古国、一个大国的全面转型 , 是从心理人格、社会结构到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全面全面转型 。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乱世 , 更别提被列强包围的新转型 。事实上 , 1911年革命后 , 中国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和混乱之中 。随之而来的政治体制的反复变迁 , 地方政治的混乱 , 社会生活的混乱 , 让人不解 。一时间 , 面对这种以往社会政治理想无法解决的绝境 , 革命者和反革命者、新知识分子和传统文人 , 都充满了不满和困惑 。鲁迅笔下的范爱农、鲁未夫 , 甚至鲁迅本人的忧郁 , 都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直到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以“破石”之势倡导新文化运动 , 开启了时代的大辩论:1911年政治革命后是否继续文革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 彻底洋务 , 或者弘扬古老的教义 , 拯救世人的心 , 是在传统的元素中 。塑造新中国 , 还是在世界秩序中建立新中国?这场争论拉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百年邂逅的序幕 , 也开启了中国人全面反思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进程 。同时 , 也是百年“文化大革命”的开端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