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 如何以传统文化与民俗为媒走出一条新路


组图 如何以传统文化与民俗为媒走出一条新路
6月11日是我国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将今年“遗产日”文物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定为“文物保护:时代与人民共享”,以“连接现代生活”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 。光芒四射” 。
曾几何时,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直到某一刻,我们的心再次被它击中 。
不久前,在冬奥会开幕式和冬残奥会闭幕式上,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图片和诗歌再次让国人惊叹;
舞蹈诗剧《唯蓝与绿》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后,立即成为“爆屏”……这些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
如今,在传承传统文化和民俗方面可以做出哪些新的思考?
我们急需重拾文化自信,如何以传统文化和民俗为媒介,走出一条新路?
让我们来听听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室主任毕旭玲 。
只有民族属于世界
上官讯:作为民俗学者,您正在观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冬奥会开幕式,开始倒计时时感觉如何?
组图 如何以传统文化与民俗为媒走出一条新路
毕旭玲:关于冬奥会开幕式,很多媒体的解读都非常精彩 。我的一个核心感受似乎是在呼应一句老话,“只有国家属于世界 。”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没有民族,就没有世界 。这句话也是真的 。就像大海不能没有水滴,森林不能没有树 。
但仅仅认识到这一层意义是不够的 。一个民族有了文化自觉之后,就必须想办法去落实 。要将其付诸实践,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和挖掘民族的文化积淀;
从这个角度来看,冬奥会开幕式和冬残奥会闭幕式对“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的解读和诠释是比较平衡的 。
人类共有的四季之美 。原来,华夏文明是从独特的视角提炼出来的,辅以清新、浪漫、时尚的表达方式,音乐和绘画的节奏完全符合当代人的心理节奏 。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毫无阻碍地理解和接受,无形中为他们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
其实,要找到一条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融合的道路并不容易,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
以我国为例 。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走过了一条对既有文化传统不断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的道路 。直到1980年代,西方思想和文化不断涌现 。才渐渐有了“找到自己”的意识,意识到在拥抱全球化浪潮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信心 。
保护民族文化基础和信心的另一个挑战来自城市化进程 。
城市化可以推动人们过上更现代的城市生活,但它也彻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实体 。很多时候,生活中无数的细节构成了文化 。一旦文化原本赖以生存的实体(包括建筑、街道、民居等)发生重大变化,文化本身也难逃灭亡的命运 。
组图 如何以传统文化与民俗为媒走出一条新路
21世纪初,中国民间作家协会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警惕,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救援工程的征集作品和录像资料,已成为我国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研究资料 。
对于我国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1世纪初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在振兴我国传统文化、重拾自信的过程中,以践行公约为核心理念的自上而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二十四节气一样,2016年成为我国第31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