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是什么节日 2月20日是什么节日( 四 )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 又叫"报春" 。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 , 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 , 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
在周代立春时 , 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 , 祈求丰收 , 回宫后要赏赐群臣 , 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 到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礼俗和民间的服饰饮食习俗 。 在唐宋代时立春日 , 宰臣以下都入朝称贺 。 到明清两代时 , 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时期 , 清代称立春的贺节习俗为"拜春" , 其迎春的礼仪形式称为"行春" 。 在这些迎春活动中"服饰"与"打牛"是很重要的习俗之一 。 明清时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 , 都必须将官服穿戴整齐 , 去"东郊"的东直门外五里的"春场"去迎春 , 即按规定的仪仗 , 制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举行迎春礼仪 , 然后进宫朝贺并接受赏赐 。
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 , 在旧县志上有详细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 , 里市各扮故事表演 , 曰庆丰年 。 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 , 俟土牛过 , 各以豆麻撒之 , 谓散痘消疹 。 立春日祀芒神(指传统中统管农事的地神 , 亦称春天之神)圣 , 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个牛状物 , 亦称春牛)毕 , 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地 。 是日喜晴厌雨 , 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 , 农夫不用力耕田 。 "说的是 , 打牛的前一天 , 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 , 称为"立牛" , 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 , 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 , 农事宜提前准备 。 那"耕夫"如站在牛前 , 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 , 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 , 则春令适中 。 立春日当天 , 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 , 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 , 吏民击鼓 , 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 , 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 , 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 , 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 , 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 , 象征槽头兴旺 。 据说当天如天晴 , 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 , 则表示晦气不利 , 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 。
民间迎春活动亦很热闹 。 立春日时 , 四合院与农家院里要高挂“春幡” , 各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 , 如“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 , 或“瑞雪丰年 , 八方献瑞”、“春风得意 , 六合同春”等联语 , 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 , 使院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色 , 显得春意浓浓 , 也象征着吉祥 。 大人孩子要换上洁净的新装 , 妇女们脸上抹上胭粉 , 头上插上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 , 或用彩色绫罗 , 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簪在发髻上 , 也有的用红纸剪刻个雄鸡形状贴在屋门上 , 因鸡与“吉”谐音 , 有吉祥如意之意 。 “剪绮裁红妙春色 , 宫梅殿柳识天情 。 瑶筐彩燕先呈瑞 , 金缕晨鸡未学鸣 。 ”这首古诗正写出春色满院 , 欢乐迎春的情景 。
另外 , 有些村镇立春日举办“迎春会” , 常找个十多岁的少年化装成一个官老爷 , 身穿纸宫服 , 衣戴纸帽 , 脚蹬纸靴 , 骑着个牛 , 前往祭祀坛 , 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 沿途敲锣打鼓 , 放鞭炮以迎春天到来 。
旧京时还有农家找一男童 , 穿青衣戴青帽 , 站在田野中 , 然后众农家敲着锣鼓 , 从田野里将小孩拜迎回来 , 叫做“迎春” 。 至今也有农家写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兴旺”等红条幅贴在墙上 , 并摆上果品或春盘 , 恭候春的到来 。 因这些迎春礼仪 , 装饰及服饰及打牛等活动 , 故立春也称为“打春”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