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李元丽
德育不仅关系到个人,而且关系到全民素质,甚至关系到民族文明的延续 。可以说,德育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 。
第十九届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传统风俗、礼制与现代道德教育》(专着),对中国传统风俗礼仪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作家郑福兴在书中表示,在古代社会,德育是一种生命教育,以家庭和社会为主要场所或教育力量 。由来已久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风俗习惯,可以说,古代德育实际上就是存在于风俗习惯中,以风俗习惯为载体的“习惯性道德教育”或“习惯性道德教育” 。
“社会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良好道德教育,如诚实、守信、勤奋等,与古今没有太大区别 。” 这说明现代社会仍然可以实现思想、道德等教育的传承——也就是说,传统的风俗礼仪对于现代社会的德育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借鉴意义 。
为此,本文特选取部分研究成果,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德育实践中发挥传统风俗礼仪的作用 。
1
用公共空间补充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
风俗和仪式活动模式
公共空间是市民学习的重要场所 。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传统习俗、仪式等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集体文化认同、强化文化记忆的过程 。
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典型特征 。社会结构主要是通过家庭家庭来构建的 。大部分的传统习俗、仪式和其他活动都是在家庭家庭中进行的 。尤其是伦理方面,如出生、结婚、丧葬等生活礼仪民俗、传统节日仪式等 。因此,传统民俗礼仪的传承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主要是在以家庭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中进行的 。
然而,随着中国城乡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民俗礼仪的“生存环境”也变得空前脆弱 。郑复兴说:“在今天的中国家庭中,世代相隔的地方往往是不同的 。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小家庭的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 。” 这导致中国家庭继承传统习俗,礼节和意识的作用逐渐减弱 。尤其是在现代农村,核心的家庭生活正在逐渐被日益稀疏的人口所改变 。
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习俗、仪式及其影响逐渐衰落 。郑复兴注意到,人们越来越难以像传统社会那样,在血缘社区内坚持参加节日,过去举行的仪式或程序可能不再进行,因为越来越少 。“主角” 。“味觉淡”、“没节假日的感觉”等情绪时有发生 。
《传统风俗礼仪与现代道德教育》研究认为,传统社会环境难以恢复,建议利用公共空间开展节庆等风俗礼仪活动,补充传统家庭- 中心模型 。也就是说,就传统风俗礼仪的德育功能而言,家庭结构可以辅以公共结构,而传统风俗礼仪的社会影响和道德教育功能可以通过公共空间的使用得以恢复 。
囿于学术研究的范围,《传统风俗、礼仪与现代德育》尚未就如何构建公共空间、如何利用公共空间提出具体建议 。但研究成果进一步解读了“公共空间”,认为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利用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平等开放,二是强调文化氛围 。
《传统风俗礼仪与现代德育》认为,“公共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物质空间,二是文化空间 。传承风俗、仪式、开展节日活动都离不开物理空间 。这是前者依靠物化形式的“道具” 。例如,古建筑是举办传统民俗节日的最佳载体 。此外,这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使用的空间,可以成为传统习俗和仪式传承的公共空间 。包括街道、广场、居民区、公园、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以及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馆等 。甚至论坛、社交软件、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