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四 )


五味
“五行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其次,是“五行”内在要素相生关系与相胜关系的并行发展 。就相生关系而言,春秋时期人的名和字,已经具备了五行相生的意味 。《管子幼官》言:“旗物尚青,兵尚矛”,“青”即为木用事;“旗物尚赤,兵尚戟”,“赤”即为火用事;“旗物尚白,兵尚刃”,“白”即为金用事;“旗物尚黑,兵尚胁盾”,“黑”即为水用事 。可见,青→赤→白→黑,体现了五行之间相互生成的关系:木→火→(土)→金→水(→表示相生) 。虽然其中缺少了土的环节,但五行相生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
最后,先秦“五行”观念经历了从“相杂”到“相生”再到“相胜”的发展过程 。但是,这种单线的发展模式似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孙子虚实篇》和《墨经》中都有关于“五行无常胜”的记载 。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五行相胜与相生的观念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才会有关于“无常胜”的论述 。《庄子.外物》中有“金与火相守则流 。”和“月固不胜火”的记载 。可见,如果再加上《左传》中关于五行相胜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五行相胜观念的发展贯穿于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
“五行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五气
五行观念发展成为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以后,其内涵已不再是指某些具体的事物,而是演变成为了五种程序 。或是说“‘五行’成为了具有五类不同功能的实物的称谓,而不再是五种物质了 。五行观念这种以“五”作为基数的结构形式,被诸多思想家所釆用,并运用于各种领域 。
“五行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五常
“思孟学派”将人伦之仁、义、礼、智、圣灌注到五行的框架当中去,形成了著名的“思孟五行说”;邹衍将五德融入到五行模式当中去,进而构建起了“五德终始说”;董仲舒将仁、义、礼、智、信与五行模式相契合,形成了“五常”理论 。总之,五行观念的框架以及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被广泛的运用到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五行’己经成为了一种自然律、历史律、道德律,其体现出了一种人则天地,以自然为师的价值信仰和思维范式 。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左传》、《周易大传今注》、《庄子集解》等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