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箸玉杯打一生肖,象箸玉杯比喻什么生肖( 三 )


银筷上的纹饰
东方的筷子多以竹木而非金属制成 , 这一点本身也耐人寻味 。 中国古代有银筷、铜筷 , 但那都是极少数人所用 , 而不像西方的刀叉餐具普遍是金属的 。 首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筷子原为烹饪工具 , 而中国菜最初又以蒸煮为主 , 要在烹饪过程中不断加以搅拌、调和 , 那显然竹木筷的导热性都不像金属刀叉那样强 , 不至于烫手 。 此外 , 中国传统生活智慧向来强调“物尽其用” , 注意的是竭力利用有限的材料 , 因此“中国的烹调是一种匮乏型烹调 。 皇帝和军阀可能样样都有 , 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却在缺乏燃料、烹调油、厨房用具乃至水的情况下度日 。 ”(《中国食物》)美国学者苏珊·韩利注意到 , 东亚人特别节俭而能巧妙利用资源 , 因而不仅设计倾向简洁(如他们做的茶杯一般不带把手) , 而且省材料——“筷子造起来很容易 , 也不需要用到贵重的材料” 。
顺理成章地 , 人们也会“设计尽可能通用的用具 , 用于可以想象到的每一项工作” 。 可以说 , 筷子是一种聚合式的功能设计 , 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产物:刀叉明显注重特定的功能 , 是分析性的;但筷子却是综合性多功能的——除了夹菜扒饭 , 筷子还可在烹饪时“被当作夹子、搅动器、搅拌器、粗滤器、重排器等来使用”(《中国食物》) , 也就是说 , 它既是餐具 , 也是厨具 。 而这样一种承担诸多功能的工具 , 使用轻便 , 形式简洁 , 无怪乎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曾赞叹说:“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筷子 。 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 , 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 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 , 手指能做的事 , 它都能做 , 且不怕高热 , 不怕寒冻 , 真是高明极了 。 ”作为一种厨具 , 它意味着发明者在思维上注重的不是去研发各种细分功能的工具 , 而是强调用一种通用、简易的万能工具来应对所有问题 , 因而对使用者的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这既是它的优点 , 也正是它的弱点所在 。
就种类而言 , 抛开材质差异不谈 , 筷子的功能分化并不大 , 进食时所使用的筷子通常就只是一般的筷子以及为客人分菜用的公筷——公筷只是用途的不同 , 在功能设计上并无区别 。 作为厨房烹饪用具的筷子基本上围绕着它的核心样式 , 如捞面用的长筷、日本人为适应本国烹调海鲜而发明的真鱼筷及烹调植物性食材的菜筷、现在又有了孩子使用的练习筷等 , 实不像西式厨具有那么门类众多的功能分化 , 形式差异也颇细微 。 不过 , 筷子仍有相当灵活的适应性:在中国由于偏好从大盘里分菜 , 故筷子多较长而两头同样粗细 , 而日本料理由于多鱼贝类 , 筷子的前端通常较为尖利 , 以便用筷子来切断、剔骨 。
练习筷
与西式餐具不同 , 筷子极为廉价易得 。 在17世纪 , 餐叉仍是西方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 多以金银制成 , 平民家中极少能拥有:在法国阿尔萨斯 , 直至18世纪仅有1/10的家庭拥有一把餐叉 , 也是直到18世纪 , 宫廷内外使用四齿餐叉的人才多了起来 。 餐刀一般被认为是客人们带来的 , 系在腰带上;至于汤匙 , 最初只是用以舀汤的贝壳 , 后来为避免弄湿手指才加了木柄 , 故英文汤匙(spoon)一词的原意是“木片” 。 无论餐叉还是16世纪以后逐渐普及的台布、餐巾、玻璃瓶 , 在欧洲 , 这些餐桌上的器具大多与财产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最普通的是木制的、陶土或上釉陶土的 , 有钱人则用陶器、锡器、铜器 , 甚至于金银器 。 至迟自1719年起 , 英语中出现了用“含着银匙出生”(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来比喻出生富贵 , 便是这种社会形态的写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