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箸玉杯打一生肖,象箸玉杯比喻什么生肖( 二 )


做饭和吃饭毕竟是两码事 。 刚开始吃饭的时候 , 可以用筷子夹菜 。 所谓“筷子是给汤里有菜的人用的 , 不是给没有菜的人用的”(《礼记曲礼上》) 。 所以可想而知 , 没有任何菜的普通人通常是不需要筷子的3354 。 其实先秦时期百姓的主食是小米 , 煮熟后成了糊状的汤 , 用筷子吃极不方便 。 所以在《礼记》中说“饭小米不可嚼” 。 换句话说 , 一个人应该用手或“匕首”(勺子或勺子) 。 从它的俗称“勺”也可以看出 , 它原本是一种将汤搅拌均匀的炊具 。 在一些不习惯烹饪的民族中 , 筷子和勺子甚至没有区分 。 比如藏语thur(来源于汉语“筷子”)指筷子和勺子 , 同一个词在拉萨方言中指“勺子” , 但在夏河方言中指“筷子” , 更接近汉族地区 。
仔细想想就知道 , 就算是粘粘的白米饭 , 用筷子也不容易吃到 。 ——大米在商代是贵族食品 , 秦汉时期逐渐普及 , 但多为不粘籼米 , 难以用筷子夹住 , 只能用勺子吃 。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 , 惟得为君者 , 善听者也 。 ”当时还是保荐人的刘备听说自己的匕首丢了 , 很惊讶 。 好像唐朝已经用勺子和筷子喝汤了 。 盛唐时期 , 薛灵芝写过一句诗:“饭涩难除一勺 , 汤稀易宽 。 ”但是 , 直到宋代 , 主食还是用勺子吃 。 宋朱编 , 《曲洧旧闻》 , 卷五:“东坡与客议食次 , 取纸一张 , 阅书示客云:‘烂通州羊肉 , 内填杏酪 , 以匕首代箅吃 。 "日本学者青木昌子在《用匙吃饭考》一文中推测:"明朝以南方人为主 , 南方人的影响从南方扩展到北方 。 是不是吃筷子的风潮传到了北方 , 以至于南北都成了筷子的天下?“英国汉学家魏根深也推测 , 筷子在明代成为日常吃饭、吃菜的工具 。 ”这可能是
是因为 , 统治精英来自南方 , 习惯了吃粳米饭 , 而米饭粒比较黏 , 很容易用筷子夹 。 今天北方吃的仍然是不黏的籼稻米饭 , 人们把饭贴到嘴边用筷子把饭扒拉到嘴里 。 ”
筷子之所以能取代匙匕在中国社会扎根 , 原因之一可能正如龚鹏程所指出的 , 无论是刀叉还是匙匕 , “就只能各自分食 , 不可能像中餐一样会食了” , 而筷子却由于可以众人在一盘菜中取食 , “故亦可发展合桌会食的型态”(《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 在筷子尚未普及的汉代之前 ,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也是分食制 。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 , 孟尝君与食客们一起吃晚饭 , 因为光线不好 , 一位食客误以为他吃得比自己好 , 因而发怒;孟尝君拿着自己的饭食给他看 , 表明一律均等 , 此人惭愧之下自刎谢罪 。 这在同桌合食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 又《陈书》徐孝克传记载此人经常在筵席上不吃什么 , 但筵席后他身前的那份却少了;事后发现原来是他为孝顺母亲 , 偷偷将“珍果”带回家 。 这显然也是分食制时代的情形 。
有学者认为 , 中国人由分食制改为同桌合食 , 与唐末五代高脚桌椅家具的兴起有关;毫无疑问 , 筷子恰好能适应这种家族团聚、大桌同食的社会变迁 。 不过 , 日本在近代之前既未接受高脚家具 , 也未采纳分食制 , 却仍然由筷子彻底取代了匙匕 , 这可能还是因为只用一件餐具对人们而言更方便 。 在中国社会 , 这更推动了一种一团和气的日常共同生活 。 语言学家王力曾在《劝菜》一文中恰如其分地描述这种社会习性:“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 。 十个或十二个人共一盘菜 , 共一碗汤 。 酒席上讲究同时起筷子 , 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 , 只差不曾嚼出同一节奏来……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 , 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 。 尽管有人主张分食 , 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 。 ”不过 , 对不习惯这种形态的西方人来说 , 这种餐桌礼仪本身就很难接受 。 正如Margaret Visser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中所说的那样 , “光是想到那些食物可能被所有人的筷子碰到过 , 就会令西方人倒胃口 。 像罗兰·巴特那样对东方智慧感到无比钦佩的人 , 看上去也更青睐于‘现代’的金属餐具”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