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之人更为陌生打一生肖,耐人寻味打一动物生肖( 三 )


西瓜子的利用史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 , 西瓜起源于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 1857年英国探险家里温斯顿(David Livingstone)在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的卡拉哈里沙漠及其周边的萨巴纳热带草原边缘地带 , 发现了多种野生西瓜群落;根据古埃及保存的绘画 , 西瓜的栽培也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史前时代 。 而在中国 , 完全没有西瓜的野生种被发现 , 因此仅依靠文献资料的解读是不能证明西瓜起源于中国的 。 至迟在五代以后 , 西瓜逐步向南传播 , 南宋初年西瓜的种植在中原及长江流域逐步推广 , 到南宋中后期西瓜已在江南地区获得普遍种植 , 而且经过长期的培育与传播 , 西瓜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
西瓜品种众多 , 再加上引入后数百年的自然选择导致的品种分化 。 从元代开始 , 各地方志所记载西瓜品种达50余种 。 不单培育出了今天我们以食用瓜瓤为主的西瓜 , 还有专门以食用瓜子为主的西瓜 , “中国栽培的西瓜包括实用和种子用两大类型 。 前者为普通类型 , 瓜形大 , 瓤味甜;后者为瓜子西瓜(通称打瓜) , 果小 , 皮厚 , 瓤味淡 , 种子大 。 ”“西瓜的种仁是美味食品 , 尽管培育成多种优良的西瓜品种 , 瓜子较发达的类型各地仍有栽培 , 名为‘打瓜’或‘洗子瓜’ , 有些地方则盛行栽培 , 成为一种土特产 , 行销外地或者外国而获得厚利 。 ”这种瓜子西瓜 , 古往今来栽培都很多 , 在不同地区称呼也不同 , 有打瓜、籽瓜、子瓜、瓜子瓜等 。 打瓜“食则以拳打之故名” , (瓜)子(籽)瓜“西瓜 , 别种出子者曰子瓜” 。
最早记载西瓜子可食的是元代《王祯农书》:“(西瓜)其子爆干取仁 , 用荐茶易得 。 ”元末明初《饮食须知》载:“食瓜(西瓜)后 , 食其子 , 不噫瓜气 。 ”《本草纲目》载:“(西瓜)其瓜子爆裂取仁 , 生食、炒熟俱佳 。 ”《群芳谱》亦载:“(西瓜)子取仁后可荐茶 。 ”但是《太平寰宇记》幽州土产中的“瓜子” , 叶静渊先生认为“《太平寰宇记》记有瓜子而不记西瓜 , 可见西瓜引种至中国后 , 早期栽培的是种子比较发达的类型” , 彭世奖先生也认为“《太平寰宇记》中便记载燕州的土产中有(西瓜)瓜子” 。 西瓜子至迟在元代就已经开始作零食食用了 , 甚至有可能追溯到北宋初年 。
宫廷中关于最早食用西瓜子的记载是晚明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 , 记载了先帝(明神宗朱翊钧)“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 。 宫廷御膳的大量烘焙 , 必然影响上层社会对瓜子的喜好 , 同时又进一步影响民间 。 明人宋诩的《竹屿山房杂部》载:“西瓜子仁 , 槌去殻?焙 。 ”清初孔尚任的《节序同风录》载:“炒西瓜子装衣袖随路取嚼曰嗑牙儿 。 ”可见西瓜子之非常流行 。 晚清黄钧宰《金壶七墨》统计:“计沪城内外茶楼酒市妓馆烟灯 , 日消西瓜子约在三十石内 , 外岂复意料可及耶 。 在大都市 , 西瓜子消耗量尤巨 。 清末黄云鹄的《粥谱》载:“西瓜子仁粥 , 清心解内热 。 ”西瓜子的食用方式多样 。
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曾在19世纪中叶前后旅居和游历中国大部分地区 , 阅历异常丰富 , 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直接而细致的考察 , 对西瓜子的描绘很多:“中国人对西瓜子有着特殊偏爱 , 因而西瓜在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地方 , 丰收时节西瓜就不值钱了 , 之所以保留它们 , 只是为了里面的瓜子 。 有的时候 , 大量的西瓜被运到繁忙的马路边免费送给过往的行人 , 条件是吃完了把瓜子给主人留下……西瓜子对于中华帝国3亿人口来说 , 真可谓一种廉价的宝贝 。 嗑瓜子在18省中属于一种日常消费 , 看着这些人在用餐之前把嗑瓜子当成开胃之需 , 确实是一道耐人寻味的景致……假如有一群朋友聚在一起饮茶喝酒 , 桌上肯定会有西瓜子作伴 。 人们出差途中要嗑瓜子 , 儿童或是手艺人只要口袋里有几个铜板 , 就会拿出来买这种美味食品 。 无论是在大街旁 , 还是在小道边 , 到处都可以买到 。 你就是到了最荒凉的地区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西瓜子 。 在大清帝国各个地方 , 这种消费形式确是一种不可思议、超乎想象之事 。 有的时候 , 你会看见河山行驶着满载这种心爱货品的平底木船 , 说句实话 , 这时你可能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啮齿动物王国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