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易学的起源:易书的产生( 五 )


在先秦,除了上面说到的四种易书之外,肯定还有其它易书的存在,比如《左传》里有的卦爻辞,就不见于《周易》或《归藏》,如《僖公十五年》:“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馀,获其雄狐 。’”还有“其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 。’”这些卦爻辞,既不见于《周易》也不见于《归藏》,显然是来自其它的易书,只不过后来都失传了 。
我同意郭沫若的说法,现在看到的易书,包括《周易》在内,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特别是《周易》,它的产生根本就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古老,大家请参阅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10]这个文里有不少错误或未尽的地方,但是他的基本观点我是同意的,所以我也写过一篇《申论〈周易〉之制作时代》,[11]阐述了一下我的看法,总体是赞同郭先生的观点 。
上面说过,先秦有许多易书流传,但是后来除了《周易》之外都失传了,为什么失传?我想不过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们要么理论形式不完备,象《归藏》那样的,太过于粗疏,便于操作却不够缜密;要么就象清华简《筮法》那样的,又过于繁芜,不便于掌握使用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汉代(包括)以后,人们不断对占卜技术进行革新,筮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金钱课”的流行,连蓍草筹策都不用了,传统的筮法逐渐被抛弃,那些相关筮法的书自然也就没了用处,因而消亡,要是没有地下的出土,我们是永远无法得见其真容了 。
《周易》独存,也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博采众长,详备完整,繁简适中,便于使用,所以为世人所接受并得以推广使用 。二是秦火以后,儒家门人不能讲习《诗》《书》百家语,但是还得吃饭,怎么办?就从秦法不禁的书里找本出来,把它捧成儒家经典来研究讲习 。秦法不禁卜筮之书,《周易》就是筮书之一,有幸中了选,于是《周易》在儒家门人的讲习传授下,变成了地位崇高的儒家经典,甚至被列为群经之首,世代传习,自然就流传下来了 。也就是说,《周易》这本筮书能流传到现在,不是因为它的理论多么高、筮法多么好,而是因为它是儒家经典,就这一点来说,秦汉儒生厥功甚伟 。
    总之本讲是要让大家名明确一件事,那就是从理论到内容都完备的通用性易书,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或者说是战国时期不同筮法流派的私家著作,《周易》只是其中的一种,它们远没有后世传说的那么古老,连春秋时期的作品都不是,更遑论殷商西周了 。
   《周易》应该是产生于孔子之后,孔子是无缘看到它的 。即便是能看到,孔子也不会去看 。在古人的心目中,卜筮是“小道”,先秦诸子中除了子思一派研究卜筮之外,其他各家都不习卜筮,孔子也不会去拿本筮书当宝贝,他本来也是“述而不作”,更不会去给《周易》作什么“传” 。秦汉以来儒生们的编造,是不值一辩的 。
【未完待续】

六 易学的起源:易书的产生

文章插图
[1]《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196页 。
[2]《史记》(三家注),《前四史》本,天津古籍书店1991年,259页 。
[3]参看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中西书局2013年 。
[4]罗根泽:《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68页 。
[5]《周礼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802页 。
[6]清?焦循:《易图略》,《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519页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