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易学的起源:易书的产生( 二 )


有一点得相信,记录下来的这些东西,一定会有人整理、总结,形而上之,把它理论化、系统化、完整化,要尽量让它具有普适性,就是无论筮什么事情,都可以从这些书里得到启示和参考,其结果是自然而然,变成了体例完备的易书 。易书这个东东说白了,就是筮卦时用来参考占断的底本,在古代算是一种占卜的“工具书” 。
这种易书,就不能仅仅是个传抄、整理的问题,而是一种创作了,即利用前人留下来的筮卦资料,重新来编一本全面而具有普适性的筮书;更有可能是连前人的筮卦记录都不用,直接重新创作一本新的筮书,这都是可以想见的 。
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些易书的产生年代 。这个问题可真不得了了,从伏羲神农到春秋战国,各种说法都有,都争论了近两千年了,那么该怎么判断?
上面说过,古人肯定记录了很多筮辞,但是一定是不成系统的,更谈不上什么专书,要变成专书,这需要有人来整理、编撰,这都不是什么问题,毕竟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那么多巫史,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但是这种筮例编纂成的书,仍然不具有普适性,要具有普适性,就得重新编辑乃至创作 。
大家应该明白,筮书和其他的书不同,先秦的《诗》《书》,只是一些前人零散篇章的汇集,分分类编辑一下串起来即可,这个相对容易一些,最古老的筮书,也就是用筮例编纂的那些,也是这种情况 。可你要让筮书完整、全面、具有普适性,就必须有一套成体系的筮卦理论作为基础,然后要有完整的卦爻辞,至少得把六十四卦的卦辞写全,如果用变卦,还要把每卦的六条爻辞写全,六十四卦每条六爻,再加上乾、坤二卦的用爻,就有386条爻辞,如果加上卦辞,就有450条卦爻辞,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巨大工程,最主要的是,这个工程要协调一致,绝不可能由不同时间的多个人完成,否则从理论到内容、从形式到语言都是无法统一的 。它只能是在同一时间内,由一个人或同志的几个人协作完成,这是不用证明的事实 。那么,这种创作就必然属于私家著述 。
可悲催的是,在战国以前,有记录作书的行为,却没有著述作文的风气,即使是流传使用最广的《诗》、《书》,战国以前也都是单篇流传的;诸子的书也是一样的,《老子》、《论语》、《墨子》等等的书,也都是由战国时代的门人们重新纂集编写的,并不是老子、孔子、墨子自己写的书,有些先秦诸子的书还是汉代人才给收集、编纂起来成书的 。
战国之前别说是著书,连编书的风气都不浓厚 。不浓厚不是说没有,的确是有了 。比如春秋末战国初的孔子,他就明白地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就是只讲述传授前人的东西,自己不会去创作什么,因为当时没那个风气 。要教授弟子,需要教材,找材料,把几百篇《诗》搜集一下,编一编,一本教材;把百十篇《书》拿过来,编一编,一本教材;把鲁国的《春秋》拿来编一编,又一本教材,这个是比较简单的纂集,东西是现成的,只要搜集了拿来串在一起就成了 。
那时候各家都编《诗》《书》,所以各家用的本子也都不同,不仅文字有异,连收录的篇章都各不相同,现在我们看到的《诗》《书》,应该是先秦的儒家传本,至于其他各派的传本,大概只有一本兵家纂集的《逸周书》,其它的都失传了 。至于专门创作文章作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思想,那就没有 。关于战国前没有私家著述这个问题,罗根泽先生在《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一文中作了非常详细全面的论述,[4]我认为是很可信的 。
那么就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归藏》和清华简的《筮法》等这种系统完整、具有普适性的筮书,也包括那些龟卜、星象、堪舆等等方术类的书,绝没有可能产生于战国之前,它们只能是在战国私家著述风气兴起之后,影响到卜筮星象之类的方技流派,他们也开始把本门传授的东西編著成书,阐明理论,说明技法,既可作为卜筮的参考,也可流传于世,才有了诸多卜筮方技类的书籍 。那些什么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周公作卦爻辞、孔子作《易传》的话,统统都不可信,那不过是秦火以后儒家门人为了有借口研习《周易》而故意抬高《周易》的地位编的瞎话而已,大家尽可以相信,我是坚决不信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