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指的是什么生肖,鱼指的是哪个生肖( 三 )


第三部分:唐至元时期的吴淞江水系
唐代三江水系中 , 淤塞最早的是东江 , 也就是从三江口到现在金山区入海的那条河流 。 这条河流在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就发生了水灾 。 此后 , 松江、沪渎有时也会发生水灾 。 据范仲淹说 , 吴越钱氏时 , 在苏州建“营田军四都 , 共七八千人” , 或称开江营、潦浅军 , 专门疏导这一地区的港浦河汊 。
到了北宋的时候 , 东北方向流的娄江也淤塞 。 北宋熙宁年间 , 昆山人郏亶说:“今二江已塞 , 而一江又浅” 。 宋代东太湖地区的许多河流的记载 , 都是来自于他写的《水利书》:吴淞江两岸“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 , 或七里十里而为一横塘” 。 形成了当时的一种完整的水网系统 , 以吴淞江为主 , 另有昆山塘(致和塘)等河渠通江达海;在吴淞江两岸形成数十条大浦 , 又有大大小小的横塘贯通其间 , 形成网格状的河流水系 。 南北向称为“浦” , 东西向称为“塘” , “浦”多流入吴淞江 , “塘”则注入大“浦” 。 “塘”“浦”交汇的地方就是农民种地的圩田 。
吴淞江南岸最主要的有五大浦:顾会浦、盘龙浦、嵩塘浦、赵屯浦、大盈浦 。 与今天市中心区有关的是上海浦与下海浦 。 在北宋的时候 , 这两条还不属于大浦 。
吴淞江古河道
宋代的吴淞江开始经常淤塞了 , 原因很多 。 第一个原因是太湖地区地势落差小 , 低洼、浅平;第二个是当时为了漕运 , 北宋庆历年间在吴淞江上游修吴江长堤、长桥;第三个是民众在浅水区种植茭白等植物 , 加速淤塞 , 这些都影响了水的流速 。 还有一个更加重要原因 , 是古人不大知道的 。 现在学者通过研究 , 发现跟中世纪温暖期的影响有关 。 南北宋的时候应该是个温暖期 , 明代则是个冰期 。 宋代温暖期 , 海平面上升 , 水位提高 , 一些低洼地区的农田成为湖泊 。
宋代吴淞江两岸大浦
吴淞江随着淤塞、束狭 , 原来基本上是顺直的河道 , 河曲发育 , 不断形成曲流 。 这是盘龙汇一带的吴淞江故道 , 弯曲的非常厉害 。 据《吴郡图经续记》卷下记载:“有盘龙汇者 , 介于华亭、昆山之间 , 步其径才十里 , 而洄穴迂缓逾四十里 , 江流为之阻遏 。 ”宝元元年(1038)、嘉祐六年(1061)先后开盘龙汇、白鹤汇 , 裁弯取直 。 崇宁(1102-1106)年间又浚治新江 , 形成今青浦区北部、嘉定区南部和闵行区西部的吴淞江河道 , 现存断断续续的虬江 , 以及填浜筑路的虬江路 , 大都是吴淞江古道的遗痕 。
随着河曲(汇)的不断增加 , 江中沙洲的不断发育扩大 , 人工疏浚形成新的河道 , 原先宽阔的吴淞江(沪渎)就演变为吴淞江、虬江两道 。 也就是吴淞江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 , 河床填高 , 原来的一条河流被自然分割、或人工疏浚成主流和数支分流 , 其中的一支就是宋代的旧江、明清的虬江 , 另一支演变为今天的吴淞江 。 任仁发是元代著名的画家与水利专家 。 泰定年间 , 他在治理水患时 , 同时疏浚“吴松、旧江二道” 。
吴淞江与虬江间 , 沙洲上的小河流 , 在明清时称作为“沙洪” 。 明代的《吴中水利全书》记载嘉定县主要有彭越洪、沙洪、界洪 , 上海县有北沙洪、南沙洪、穿洪、撇洪、西沙洪、川洪 。 万历《上海县志》记载下海浦西面有“沙洪”、“穿洪”、“北沙洪”等三洪 , 后来演变为虹口港 。
第四部分:从黄浦到黄浦江水系
随着吴淞江的淤塞 , 汛期太湖地区的大水如何畅通地流入大海 , 成为一个问题 。 宋元时期 , 江南地区是全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地方 , 苏湖熟 , 天下足 。 明清时期粮食的主要产地已经转移到湖广(两湖)地区 , 湖广熟 , 天下足 。 因为影响到粮食生产 , 元代政府很重视太湖流域的治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