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七 )


兵多将广国力强大, 政权也非常稳固, 而蜀国在三国中最为弱小,
地势封闭, 又连年烽火人心思定,
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 医疗战争创伤,
富国强民 。 如若穿过穷山恶水的蜀道, 强行以弱小之师与精壮之旅正面作战,
大获全胜的概率几乎为零 。 那么, 又是什么原因使诸葛亮力排众议一意孤行,
“不伐中原死不休”呢?作为杰出的知识分子, 又时时处在“旷世奇才”的赞誉声中,
于是把名垂青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甚至为此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 。 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如此,
诸葛亮也难以免俗, 一统江山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使得他未能做出正确选择,
屡败仍屡战;报恩思维对诸葛亮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受先帝托孤”死而后已, 认为成功与否是一回事,
做与未做又是一回事, 因而数次贸然行动;
过于自信及对后来的人没有信心, 也促使诸葛亮主张趁自己还健在的时候早打大打, 解决统一问题 。
其实一国兴一国亡, 个人的去留又怎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北伐“后果很严重”:“蜀兵数出, 国弱民疲”,
“劳军扰民, 内外交困”, “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
”本来疲弱的蜀国局势更危, 诸葛亮死后不久, 蜀汉也就灭亡了 。
纵有经天纬地才, 无奈一切东流水, 这可能是做人最大的痛苦 。
当病榻上的诸葛亮感到五丈原秋风刺骨, 想到五伐曹魏无寸尺之功, 同时自己的身体又像蜡炬成尘一样慢慢消耗殆尽,
其心情可想而知, 即令今人也不免洒上一掬感怀之泪!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及对其本人过高的评价, 当时及稍后的人也是颇有非议的 。 《蜀记》:“士大夫共论诸葛亮,
多讥亮托身非所, 劳困蜀民, 力小谋大 。
”张俨《默记》说:“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 然处孤绝之地, 战士不满五万,
自可闭关守险, 君臣无事 。
空劳师旅, 无岁不征 。
国内受其荒残, 西土苦其役调 。 ”崔浩《典论》:“亮不能与曹氏争天下,
委弃荆州, 退入巴蜀,
诱夺刘璋, 守穷崎岖之地, 而以为萧曹亚匹,
不亦过乎?” 虽然如此,
诸葛亮还是成为了后世人们心目中丞相的楷模 。 历朝历代丞相无数,
但一提到丞相, 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诸葛亮, 这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及后世民间艺人的渲染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出笼有关系的,
此外, 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渴望也是一重要因素 。
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或可成为皇帝与臣民之间的调节器 。 遇到了好的皇帝丞相,
老百姓便能吃上几顿饱饭, 遇上了不好的皇帝丞相, 老百姓就要卖儿鬻女,
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误打误撞中运行了偌多年 。 屈指细数, 贾似道李林甫严嵩蔡京辈 竟如过江之鲫,
长期生活在这些人霸主鞭下的老百姓, 渴望良相出现 。
诸葛亮毕竟曾让蜀中“连年大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死后又有“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的清廉形象,
自然让劳苦大众念念不忘 。 杜工部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这一个“寻”字, 就是社情民意的无声体现!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