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二十岁的我,儿孙满堂”:Z世代“养娃热”与“娃圈”的AB面( 四 )


“娃圈”玩家常被一些来自传统的目光批评为不够实际 , 提出诸如“你这么真情实感地养娃 , 买几斤排骨不香吗?”“有那个精力还不如去交个男朋友呢”等质疑 , 只是这种“与其A , 何不B”逻辑的选择并不成立 。 因为 , 对他们而言由线上拓展到线下的社交活动同样是无比真实的经验 , 他们有自可爱的娃处获得的抚慰 , 或是通过养娃提升了技能 , 包括美工、设计、摄影、后期等等 。
微型社区与“温馨圈子”的交往
圈层文化通常会匹配着相应的规则、专属的语言和社区性的互动交往 。 然而“娃圈”并不如一般的亚文化——通过风格和另类的符号表达抵抗、建立认同、甚至于挑战主流规范 , “娃圈”更像是一种内聚性的小众文化 , 不叛逆、不挑战、无政治诉求 , 人们只是因共同的审美情趣而聚集 。 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熟人社交的微信 , QQ 更偏虚拟世界的同好社交 。 年轻人在这里可以与同好即时交流和深层次沟通 , 不同的小众文化被迅速传播并得以形成气候 , 从寻找同好到同好交流 , “娃圈”娃妈建群收集需求/画手太太打样/工厂生产裸娃和服装/妆娘改娃一整套商业环节都可以在此落地 。
其次 , 在共同“养娃”的过程中 , 与同好的交流、由此共同维系的规则与术语体系 , 由线上交流拓展至线下的活动 , 让他们通过圈子中的交往与展演构建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了情感共同体 。 这种情感共同体正是罗森伯格所说的“温馨圈子(warm circle)” , 或者用一种时髦的说法即“同温层” 。 QQ群中的用户因对于“娃”的共同兴趣而聚集 , 他们的相处是一种彼此直觉性的、不需身份审查和管理便可以和睦相处的天真状态 。
尽管圈子文化带来的争论骂战事件频频出现 , 但进场、了解这些因兴趣而结成社群的新的群体性力量为何、如何 , 才能更好地引导其规范化发展 。
参考资料:
[1] [美]朱莉·詹森 , 《作为病态的粉都——定性的后果》 , 《粉丝文化读本》陶东风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9年版 , 第129-130页 。
[2] [美]亨利·詹金斯 , 《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数码电影、媒介融合和参与式文化》 , 《粉丝文化读本》陶东风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第110-111页 。
【世代“二十岁的我,儿孙满堂”:Z世代“养娃热”与“娃圈”的AB面】[3] [美]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 , 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 周逵、刘菁荆译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4年版 , 第5页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