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银幕中的怪物形象,为何令人畏惧又着迷?|读刊( 三 )


文章图片

电影《僵尸管家》剧照 。
这同样极易令人想起移民的处境 。 在边境之外 , 他们视为威胁 , 当媒体用“移民潮”来形容他们时 , 这种修辞与丧尸电影中常见的“尸潮围城”何其相似 。 而即便进入边境之内 , 他们同样被视为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 因而被加以严格的管控(项圈) 。 他们的生命遭到档案化和编码化 , 其从事的主要也是家政等“低端劳动” 。
简言之 , 丧尸是已经死去却还保留着部分生理机能的“活死人” , 而移民却是虽保有生命但其生命得不到保障的“赤裸生命” 。 二者的同构性使得为文明社会所压抑的 , 对移民的恐惧在丧尸形象上找到了移置的载体 。 由此 , 愈演愈烈的移民危机在丧尸那里找到了令其得以“回返”的突破口 。
“怪物”、“怪异性”与“常态”:
哲学家们的反思
在上文中 , 我们全部的论述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即“怪物”是一种对“常态”的偏离 。 只有当我们秉持这一前提时 , 它的出现才会在颠覆“常态”的同时揭示出“常态”的荒诞 , 进而令我们产生“贱斥”和“接近”的情感 , 并启动对“常态”的间离与反思 。 而这一前提可以追溯到一系列由来已久的哲学信念 。 在“论动物的生殖”中 , 亚里士多德曾论述“怪胎”的产生 。 他表示:
当某些事物若循乎常例应行的方式出现而今却以另一方式遭逢时 , 就称为反乎自然 。 实际上怪胎诸例固然有违于动物界的现行规范 , 若试详究其蕴 , 也不全出偶然 , 而还是循从于某些可捉摸的方式的;当合乎自然的式因(本因)未能操持自然的物因(原料)时 , 便发生怪样 。
怪物银幕中的怪物形象,为何令人畏惧又着迷?|读刊
文章图片

《动物四篇》(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 吴寿彭译 , 商务印书馆 , 2011年 。
简言之 , 基于“四因说” , 亚里士多德认为各个物种的“形式因”规定了它们的“正常形态” 。 而“怪物”和“怪异性”则被定义为“质料因对形式因的偏离”——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 , 怪物偏离了其所属物种的“正常形态” 。
在中世纪到现代早期 , 人们倾向于认为“怪物”一词源于“显示”(monstrare)或“警告”(monere) 。 一方面 , 他们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认为怪物是对”形式因”的偏离;而另一方面 , 怪物的出现被赋予了更多的解释学意涵:怪物之所以出现 , 往往是为了“显示”某种讯息、预兆或警告 。 例如 , 1495年台伯河发生泛滥 , 据说有人在河床上发现了一具长着驴头的怪物尸体 , 当时的人们普遍将其视为不祥之兆 。 而这一怪物的图像后续流传到了德意志境内 , 马丁·路德和梅兰希顿在与天主教互相攻讦的过程中对此加以应用 , 将其解释为天主教会腐败和上帝不悦的标志 。 蒙田在《随笔集》中也记载过一名畸形儿:他只有一个脑袋 , 但这个脑袋却和两个躯干连接在一起 。 蒙田显然对时人以“预兆”来解读“怪异性”的做法十分熟悉 , 他说:

“这双重的身体和这些不同的器官 , 连结在同一个脑袋上 , 这真可以给国王提供一个好预兆:我们国家的各部分将会继续置于他和谐的统治下 。 不过 , 还是不去管它吧 , 免得将来事实与此不符 , 最好等事情发生后再来作预言 , 以便事实与预兆相符合 。 ”
怪物银幕中的怪物形象,为何令人畏惧又着迷?|读刊
文章图片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