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银幕中的怪物形象,为何令人畏惧又着迷?|读刊( 二 )


人们面对怪物同时感到“贱斥”和“接近”的机理便在于此:一方面 , 怪物的银幕形象既“击穿”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常态” , 又揭示了“常态”之中的操纵和压抑机制 , 而这些都会令人感到“怪怖”和“惊惧”;而另一方面 , 随着“常态”被“击碎” , 其中操纵性的力量与禁忌也遭到了冲击 , 进而使人获得了一种“释放”与“解脱” 。 正如罗宾·伍德所说:它“实现了我们噩梦般的愿望 , 打破了压迫我们的规范 。 ”
这种机理在僵尸电影的流行上得到了最为突出的体现 。 有学者指出 , 丧尸在美国的流行源于1915-1934年间美国对海地的占领 。 在海地伏都教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即巫师可以对人施以法术 , 将其变成没有意识的“还魂尸” , 这些“还魂尸”会成为主人的奴隶 , 为他从事无休无止的劳动 。
不难发现 , 成为“丧尸”意味着个人意识的泯灭和尊严的丧失 , 是一种典型的物化过程 , 而此种物化过程和美国普罗大众在大萧条期间的体验产生了共鸣:大萧条使得成千上万的劳工意识到了自身被物化、操纵的处境和失去尊严与意义的生活 。 因此 , 当人们恐惧于“丧尸”和成为“丧尸”的命运时——这实际是对现实中物化过程之恐惧的移置 。 丧尸揭示出了在“常态”之下被“压抑”和“正常化”的物化过程 , 进而唤起了人们的恐惧 。
在《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中 , 罗梅罗(George A. Romero)试图以丧尸来回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常态——甚嚣尘上的消费文化 。 在影片中 , 丧尸被购物中心所吸引 , 因为他们依稀记得“这是生活中的重要场所” 。 他们依其本能地逛街、试衣……丧尸对食用人肉具有无可抑制的渴望 , 这本就使其适合于表征资本主义社会无休止的消费和不断扩大的积累 。 而发达资本主义时代已经摆脱了过去的“萧条” , 取而代之的是深深嵌入日常生活的消费主义文化 。 人们早已对此习以为常 , 以至于很难看出这是一种操纵性的力量 。 借助僵尸的形象 , 罗梅罗以“间离化”的方式重新使之变得怪诞、可怖且令人震惊 。 同时 , 在罗梅罗的电影中 , 我们还可以看到丧尸的冲击令父权制、种族歧视等常态之中的压抑性力量丑态毕露并行将崩溃 , 这恰恰呼应了罗宾·伍德关于怪物之吸引力的解释 , 即它打破了压迫我们的规范 。
怪物银幕中的怪物形象,为何令人畏惧又着迷?|读刊
文章图片

电影《活死人黎明》海报 。
在21世纪 , 还有许多丧尸电影的内容及其流行与全球化时代的移民问题相关 。 例如 , 罗梅罗在其第四部僵尸电影——2005年上映的《死亡之地》(Land of the Dead)中刻画了僵尸围困下的匹兹堡 。 有学者指出 , 影片中匹兹堡的防御措施很容易让人想起美墨边境对非法移民的防控:
为确保现状 , 匹兹堡的领导者建造了世界上最极端的边境安全体系——炸毁桥梁、设置路障、用电网和武装警卫保护该地区免受入侵;在仇外心理的支配下 , 士兵会射杀任何入侵者 。 这些安全措施让人想到最近在美墨边境建立的围栏 , 以及发生于乔治·W·布什担任总统期间的 , 关于部署国民警卫队守卫美国南部边境的讨论 。
在2006年的加拿大电影《僵尸管家》(Fido)中更是出现了这样的设定:人们竖起围墙和电网:在围墙之内 , 丧尸被“驯养”并戴上项圈 , 为人类从事各种劳动(如家政服务) , 而在围墙之外则是徘徊无定的“野生”丧尸 , 他们被视为潜在的威胁而予以消灭和防控 。
怪物银幕中的怪物形象,为何令人畏惧又着迷?|读刊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