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21世纪电影里的东北往事:在时间“锈带”中独舞( 三 )


入围罗马电影节对于耿军来说 , 是一次能力的肯定 , 而对制片人范欣来说 , 是一次行业的认可 。 为此 , 在电影节临近结束时 , 两个东北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 范欣建议耿军要走工业化制作的道路 , 不能再沉迷于低成本;耿军则认为 , 电影应该有机会就拍出来 , 不能等 , 也等不起 。 那次争吵过后 , 两人脱离了合作关系 , 耿军也叫停了之前要做的两个计划——电影《东北虎》和讲述二手玫瑰乐队的电影 。
《青年》是耿军个人电影序列的分水岭 , 风格上与他之前的作品《山楂》、《散装日记》、《烧烤》在同一个表达逻辑下 , 以现实为基底 , 用写实做手法 , 电影中充满愤怒 。 之后他的电影尽管仍是现实题材 , 但手法上用荒诞替代了写实 , 一以贯之的幽默和讽刺也变得精确和写意 。 制作层面 , 《青年》是第一次由专业团队介入耿军的电影 , 脱离了作坊式的生产模式 。 “早期的耿军是个斗士 , 他的电影和他的人一样 , 脾气大 , 充满叛逆 , 啥都看不惯” 。 事隔多年 , 范欣依然认为 , 耿军如果更早地接受行业 , 他作品里那些表达也会被更多人看到 , “耿军的电影有文学性 , 就像本可以登在《收获》上的作品 , 却选择了地下印刷 。 人的表达方式真是被生活决定的 , 我去过耿军住的地下室 , 他很多年都过着很辛苦的生活 , 手里有几万块钱就开始想着拍电影 , 钱花没了就去接活接广告 , 我过的不是那种生活 , 我喜欢他的故事 , 但我不喜欢故事被粗糙地呈现出来 , 你又不是拍纪录片” 。
两人在分开后少有往来 , 但耿军在《青年》之后执导的电影 , 品质上确实比以往作品强了很多 , 不再有浓重的DV感 。 入围罗马电影节没有改变耿军的境遇 , 他仍是一个独立导演 , 名字和作品只在影迷和学术界的小范围里流传 。 对于大多数人 , 以及主流电影来说 , 耿军一直是个陌生的名字 。
耿军倒是对身处主流还是地下没什么差别心 。 他用荒诞代替写实的第一部作品《锤子镰刀都休息》获得了2014年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 , 回到北京后 , 有资本找来合作 , 耿军想拍《东北虎》 , 当时跟他谈了很多市场分析 , 电影却没谈出任何进展 。 耿军没挣扎 , 放下《东北虎》 , 回到鹤岗继续用独立电影的方式拍了《轻松+愉快》 。 2017年 , 《轻松+愉快》入围金马奖 , 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提名 。 资本再次找上耿军 , 比之前有诚意 , 两家公司对《东北虎》兴趣很大 , 耿军也没抗拒 , 重写了剧本 , 其中一家已经谈到定演员的程度 , 但最终还是因为分歧退出 。 耿军想 , 要不行还是自己拍吧 。
在一次次准备《东北虎》的这些年里 , 耿军的创作始终没停下 , 只要有机会 , 就想着拍点什么 , 长篇短篇 , 剧情片和纪录片都有 。 在耿军看来 , 如果从写完《东北虎》剧本开始 , 一直等投资 , 心态肯定早崩了 , 今天会是一个病人 。 可他一直在拍东西写东西 , 现在反倒很平和 , “拍不了这个我拍别的 。 从开始拍片以来我就没有任何规划 , 我只是想持续地拍 , 至于什么东西什么时候来 , 不归我管 , 我管不了的事 , 我不操心” 。
不拍片的时候 , 耿军爱琢磨剧本 , 他的电影节奏很慢 , 台词也很慢 , 演员的每句话都被打磨过 , 他评价自己的台词很瓷实 , 因此在他的电影里 , 演员在现场改词的情况特别少 。 很多看似简单的对话 , 拿给演员之前 , 他都会翻来覆去写很多遍 , 在准确之上 , 寻找味道 。 在东北 , 这么做事的人 , 通常会用一个词来形容——讲究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