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以安藤忠雄为代表的日式混凝土建筑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六 )


在拆除 , 这似乎是对日本混凝土完美主义刻意而直白的批判 。

日本以安藤忠雄为代表的日式混凝土建筑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卧室 , 塔之家 , 涉谷 , 东京 , 1966年 , 建筑师东孝光 。 日本罕见的糙完成面混凝土 。
1966年建成的巨大京都国际会馆有着细致的锤凿表面 , 露出了层次均匀的花岗岩骨料和混凝土——其丰富的深灰色是通过混合墨水与水泥形成的(想象一下这个用量的工作) — 有人告诉我它代表了“日本混凝土的巅峰” , 是评判所有其他作品的标杆 。

日本以安藤忠雄为代表的日式混凝土建筑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京都国际会馆 , 1966年 , 建筑师大谷幸夫 。 “日本混凝土的巅峰” 。
存在真正的“日式混凝土”吗?
那么“日本混凝土”是一个客观事实吗?还是一种想象 , 是西方人和日本人同为保留东方神秘感幻想出来的东西?这不是互斥的选择 , 不是非此即彼的事——二者都是可能的 。
“日本”或任何其他国家混凝土的情形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灭失空间的讨论上看到 。 这种观点认为 , 随着通信速度的提高 , 空间距离被压缩 , 各地在为资本和投入相互竞争的需求上就愈发相似了 。 资本虽然没有根 , 却需要落地才能带来经济活动和增长 , 只不过一旦出现另一个更有利可图的地方 , 它就会转移过去 。 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更宽松的管理体制是资本首先会追求的 , 其他因素包括一个城市或国家的形象和其对权贵阶层在此定居的吸引力 。 大卫·哈维最早提出了这种观点 , 并描述这个核心矛盾说:“空间障碍越不重要 , 资本对各地在空间上的变化就越敏感 , 各地希望在吸引资本的方式上实现差异化的动机就越强烈 。 ”
就建成环境而言 , 欧洲国家习惯于通过“遗产”相互区分 , 但哈维提出后现代建筑也应该视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少有或没有遗产可用的地方 , 新建筑无疑在打造吸引资本并长期持续的形象上是非常重要的 。 制造差异已成为各地的经济必需 , 无论它是否有任何客观基础 。 混凝土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的确 , 还有什么比能指出这种原本全球性的材质中独特的“国家”特色更能带来差异?
如果不考虑大部分日本城市极为单调和同质的特征 , 日本在通过创意产业、时装、设计、电影、漫画以及建筑打造自身特色上是相对成功的 。 无论实际的特征如何 , 将混凝土作为“日本特色”进行的推广不得不视为需要用各地之间最细微的差别形成差异的症状 。 大致同样的观点也可以用在巴西、瑞士、墨西哥或人们看到的任何其他混凝土国家风格上 。
原作者丨[英]阿德里安·福蒂
摘编丨肖舒妍
编辑丨张婷
导语部分校对丨柳宝庆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