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再观察:该怎么打,能怎么打?

文|国炜 平襄 编|灰灰
是索性躺平,放弃治疗,还是抢救一把,努力挣扎以达成全年任务目标?
2023年“开门红”某种程度上正被当做救命稻草——
回望三季度行业利润同比蒸发450亿、净资产较去年同期减少近500亿、人力和新业务价值的惨绩,面对接下来也难见乐观的下滑势头,众寿险公司正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陆续启动2023年的“开门红” 。
尽管监管多次透露出淡化“开门红”的导向信息,部分险企也都声称考虑、不参与“开门红”操作,但在行业强大的经营惯性、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不跟进开展“开门红”就意味着一开年便会在保费、队伍与客户方面落在下风,并且可能导致终其全年都处于难以逆转的不利局面 。
当下,头部险企步履维艰,很多中小险企更已是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大家都需要通过“开门红”,搏出更多的生存空间 。
于是,不管险企们口头怎么说,要么明晃晃、要么暗戳戳,绝大多数公司都已在紧锣密鼓筹备2023年 “开门红”之战 。
毕竟,不打“开门红”,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维持自身的经营与市场地位 。
这也算是退无可退了 。
1 打头阵的,乃先知先觉的巨头:还是快返产品老套路,费差损压力加剧
和往年一样,率先拉开“开门红”大幕的,仍然是头部险企们 。
早在今年9月13日,中国人寿便已上线“开门红”产品,并在10月份展开了全面的市场推广 。随后,泰康人寿、平安人寿、友邦人寿、新华人寿等头部险企纷纷跟上,而太保寿险据称也将在不久后启动 。
几家巨头险企在寿险市场上有着毋庸置疑的主导型市场份额、地位及影响力,这些公司的“开门红”策略及方案、打法也将在很大程度被其他主体所追随,因此也就大体反映了整个市场的动向与趋势 。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和以前一样,储蓄类的保险产品仍然是“开门红”的主力 。主要的头部公司依旧选择了“年金/两全+万能”的开门红产品形式,交费期基本都在10年以内,普遍推行5年交甚至3年交,并且较短时间的现金价值返仍是重要特征 。
虽然通过万能账户,产品的确能在理论上实现“终身持有”,但实则仍然是前些年“交三保八”、“交三保七”之类的翻版 。个别风格激进的中小公司甚至还推出了交三年、存三年性质的“交三保六”产品,更是突出了返还性质 。
考虑到,日前监管机关在“开门红”期间对佣金套利风险的提示,和对首年佣金超过首年保费的例举,可见期间的费差损压力 。
这两年声名鹊起同样具有浓厚理财储蓄性质的增额终身寿产品,也继续被一些公司委以重任 。如平安人寿的开门红主打之一平安盛世金越(尊享版),便是一款以保额稳定递增为特色的终身寿产品 。而部分中小公司,也在继续围绕增额终身寿制定开门红规划与方案 。
这种产品策略下,保住规模大盘以及保费增长的基调,仍然将是2023年“开门红”的主旋律 。
某大型险企的高管便表示,2023开门红的新单保费可能会实现正增长 。
不过,增额终身寿一直都是误导销售的重灾区,加上其背后长险短做、价值假设较为脆弱等情况,也受到了业界越来越多的争议 。
据了解,某中型寿险公司一款作为个险渠道开门红主力的增额终身寿新产品便迟迟得不到监管批复,不得不重新制定开门红策略 。可能在某种程度上,2023年开门红中增额终身寿的风光可能将难以复制 。
利差经营的隐忧,依旧是悬在行业上空的阴霾 。
虽然这类包括增额终身寿在内的储蓄型产品规模贡献能力很强,但本质上仍有着强烈的利差经营属性,极度依赖投资的支撑 。如今利率市场的波动往往成为保险营销的噱头和背书,而利率下行本质上也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和产品的可持续性构成挑战,2022年前三季度行业的经营指标状况已是明显的例子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