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再观察:该怎么打,能怎么打?( 二 )


于是,险企们此番仍然迎难而上,也显现出寿险公司如今可打的牌似乎并不多,老套路的产品策略,硬扛利率下行,倒是让“开门红”这个喜庆的词多了几分悲凉感 。
2 规模补缺,银保重回王者之位担大任:价值重镇个险蓄力布局人力止跌但短期难兴
年初以来,个险人力滑落、新单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的迹象 。各家公司高质量、高产能代理人队伍看似轰轰烈烈,但在整个市场层面几乎毫无影响,这使得个险成为一众险企最为脆弱的神经 。“开门红”在即,个险此次似不能堪当大任 。
此景此时,银保渠道再一次被一众寿险公司高调重视 。
中国人寿管理层在2022年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便表示,
“展望明年,对整个代理人队伍还没触底,只是降幅在减缓,要指望个险渠道有正增长压力非常大”,而“银保渠道在明年会是保费贡献比较大的一个渠道” 。
而太保寿险、新华以及部分寿险公司,也都公开强调过银保渠道的发展将规模与价值并重,并将在开门红经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这其中,银保的价值能力仍然众说纷纭,但规模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
当然,银保渠道多年来其实也都是“开门红”的“主力战场”,不过在个险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不仅中小公司对银保业务更加重视,大公司也将银保渠道作为维持保费规模的重要依赖 。这直接带动了各公司对银行网点竞争的加剧 。
据了解,有部分银行已在不断提高手续费和趸交产品额度,而银行系险企们也正纷纷摆脱只依托母行渠道的方式,开始进入其他银行渠道 。
比如,中邮人寿一款“开门红”主力产品便率先登陆招行渠道 。同时,部分银行系险企甚至与相互的母行开展合作,大有形成银行系联盟的可能,这也让中小公司的经营难度进一步加大 。
由此可见,2023年 “开门红”银保竞争也将异常激烈 。
尽管银保热火朝天,寿险公司的重点目光,依旧落在个险身上 。
据一份不完全的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寿险个险新单标保同比下降了超过20%,脱落人力几乎是新增人力的两倍 。虽然个险指标仍在下滑,但从9月单月来看,个险新单和人力下的滑都在趋缓,平安、太保、太平等头部企业单月人力已出现正增长 。
其中平安当月人力增长近万人,大有行至拐点之势,而太平人寿更是难得地在全年保持了营销人力的正增长 。结合时点来看,很多公司对个险“开门红”的蓄力也在悄悄地进行 。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作为至关重要的价值渠道,即使已然处境艰难,其重要地位依然是不容动摇 。
很多险企们已在面向高净值客户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拼命为个险渠道叠上财富管理、财富传承等听起来十分高端的buff 。阳光、大家、包括鼎诚人寿等非头部险企,都开始高调布局保险金信托 。
同时,除了一直在进行的高质量代理人挑选培育,传统的基层代理人队伍也开始在一些公司重新得到认识 。
比如阳光人寿就开展了机构振兴计划,专门设立了机构振兴事业部,聚焦弱体机构的改革,形成高客与传统的个险双轨模式 。
而人保寿险也在这一年启动“IWP”计划,加入到精英代理人的队伍建设之列 。加上平安、太保等公司的个险代理人的产能与收入都有明显改善,规模稳定之后也势必将有可观的发展 。
不过,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2023年“开门红”还没到看得见个险真正出成果的时候 。
3 传统“开门红”力竭:康养化身第二曲线,首度直面营销内卷
与2022年“开门”红期间险企们纷纷将自身主打的寿险、年金险产品狂蹭养老话题热度不同,目前已经开启“开门红”的险企都没有明显将养老与开门红产品进行深度挂钩,国寿、工银安盛等公司的少数主打产品在名称上带有养老字样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