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许宏:“两栖考古人”的情怀与浪漫( 二 )


许宏的本科毕业论文主题是先秦时期,和他一起留校的同学论文主题是石窟寺,刚好以汉代作为分界,于是学校就安排这两个新生力量一个搞“前段”、一个搞“后段” 。许宏说就这样又一次误打误撞,先秦时期就成了自己毕生努力的方向 。1985年开始,山东大学考古系开始发掘位于山东省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的丁公遗址 。1987年、1989年、1991年,许宏3次带领学生前往进行田野考古实习,经历了其中最为艰难的初期考古阶段,发现了一大批宝贵的历史文物,其中以龙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
刚开始时,老师和学生们都住在附近的村庄,住宿条件很差,但大家都意气风发,每天唱着歌去遗址发掘,把附近的农田称为“希望的田野” 。后来,在苑城建成了一座3层小楼,作为考古工作站,住宿条件才得以改善 。每天上下工,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穿行在乡间田野,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
做辅导员时的许宏
1991年秋天的一次发掘,许宏负责管理和指导遗址生活区工作的同学,同时兼顾遗址东部城墙和护城壕所在探沟的给号工作 。所谓给号,就是给特定的遗迹编上号码,确保后续研究工作有序展开 。当一位队员清理一个灰坑时,他给出了“H1235”的号码,不曾想随着坑里陶器残片的清理,居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个号码也随之变得格外有名 。
考古队在当地聘请了一批民工,协助他们清理陶器残片 。一名女民工意外发现有一块上面居然画着各种各样的道道,就赶紧拿过去给许宏看 。许宏看后只感觉眼前一亮,这些“道道”共5行11个,笔画流畅,多为连笔,排列较规则,刻写有一定章法,已经脱离刻划符号和文字画阶段 。其中一个带尾巴的人形,与甲骨文十分相似 。直觉告诉他:“这应该是先人留下的文字!”
当时人们认为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而且一般刻在龟甲、兽骨,以及青铜器上,但从来没有发现过在陶器上刻字的 。山东大学对这一发现也比较谨慎,先后多次召开研讨会进行讨论,并拜访了多位业内知名专家 。经过1年时间的反复论证,1992年12月,山东大学正式公布了这一重要发现,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
丁公陶文
据专家分析,丁公陶文的大致年代应为龙山文化晚期偏早,其绝对年代在距今4100—4200年之间 。知名考古专家俞伟超曾断言:“由于这个发现,一下子就把我国文字出现的时间,往前推了八九百年 。”丁公陶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文字,对研究中国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对于11个字的含义,专家们也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其所描写的是部落里一次进献物品的过程,意为“何父以驯养的狗上献,有邪佞之心,将他交付惩治” 。
1992年,许宏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徐苹芳教授,把先秦时期城市考古确定为研究方向 。通过梳理仰韶到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近千座城址,许宏对中国古代早期城市的发展脉络有了贯通的感觉 。徐苹芳教授性格耿直,多次高声疾呼要保护北京古城,强调经济建设要为遗产保护让路,反对拆除北京胡同,被誉为“考古界的良心” 。徐教授治学与做人的风范,对许宏产生了极大影响 。
遇见“最早的中国”
1996年博士生毕业后,许宏留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考古研究所从事科研 。1999年,他在36岁的年纪成为“二里头”考古队的第三任队长 。这时,距离二里头遗址被发现刚好过去了40年 。
1959年5月15日晚,71岁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带队考察途中,在日记中写道“至二里头村饮水”,这也是二里头第一次曝光 。40年间,在赵芝荃、郑光两任队长的带领下,二里头考古队取得丰硕的成果,建立起了以陶器为中心的文化谱系和编年系统,并通过1号、2号宫殿、铸铜作坊以及出土铜器、玉器的贵族墓等重要遗存的发掘,确立了二里头都邑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部分史学家更是推断这里为夏朝都城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