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生命 | 他是研究者,也是践行者。他像蜡烛一样点亮一个特殊行业的文化之光

本报采访人员 储慧静

致敬生命 | 他是研究者,也是践行者。他像蜡烛一样点亮一个特殊行业的文化之光

文章插图
在上海福寿园生命晶石安葬(放)设施“藏晶苑”园区外小广场上,有一张纪念长椅,椅背上镶嵌着一块印有二维码的铜牌,扫描二维码,一位满头银发、笑容可掬的老者形象跃然屏幕 。他就是已故著名殡葬文化研究者乔宽元教授 。
一位享誉殡葬界的文化学者
从家境贫寒的农村,到考上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上海理工大学前身),再到毕业后留校工作,乔宽元一直刻苦努力 。执教期间,他先后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系统工程系、管理学院任教,首开《自然辩证法》等多门课程,逐渐形成了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幽默风趣的“倾情风格”,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乔老爷” 。
乔宽元开展科学研究时跨35年 。在校时他参与的科研领域,聚焦在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咨询方面,曾5次获得部、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
退休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全身心聚焦殡葬发展战略、现代殡葬文化建设、殡葬业政策法规的研究 。20多年来,乔宽元完成了50多项课题,建立起一套殡葬理论体系,在殡葬行业享有盛誉 。他发表相关研究文章达400篇,共140余万字,科研成果多次获得民政部、上海市科委和市民政局等不同层级的奖项 。
涉足殡葬界20余年,乔宽元主要开展了三项工作:殡葬科研、殡葬教学以及参与创办《殡葬文化研究》杂志 。
致敬生命 | 他是研究者,也是践行者。他像蜡烛一样点亮一个特殊行业的文化之光

文章插图

致敬生命 | 他是研究者,也是践行者。他像蜡烛一样点亮一个特殊行业的文化之光

文章插图
乔宽元研究殡葬,是真正的深入行业、扎在“深水”,形成了独特的“殡学研结合,以殡为主”的科研运作模式 。他不仅要求科研人员放下身段向殡葬工作者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而且还要求在研究过程中务必突出殡葬、依靠殡葬、服务于殡葬 。
乔宽元倡导的“保存人生文化”的创新理念,在殡葬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人是文化人,人生是一本书,是比遗体、骨灰更值得珍藏的一本文化书 。”“殡葬活动本质上是文化活动,殡葬服务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服务 。”他说,“百年之后,最该保存什么可得久远呢?唯有人生文化 。”还预言,“殡葬文化服务的兴起催生崭新殡葬业态:一种保存(遗体及骨灰)→不保存(遗体及骨灰)→保存(人生文化)大格局终将呈现,这是殡葬史上的革命性变化 。”
一部承载人生文化的小电影
很多殡葬同行钦佩乔宽元的博学勤奋、坚定执着,更钦佩他言行合一、身体力行,积极践行自己倡导的殡葬文化思想 。
2002年,由乔宽元为顾问、上海理工大学8位同学组成的创业团队,在第三届“挑战杯”天堂硅谷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以“新型殡葬服务”项目获得金奖,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开展新型殡葬服务保留逝者人生文化 。在乔宽元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建议及推动下,上海龙华殡仪馆率先开始了人生小电影项目试验,通过把反映逝者人生文化的小视频推向社会大众,宣传保存逝者人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
人生小电影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乔宽元总是想尽办法克服,即便对于那些没有照片和视频等的情况,他也应对有方 。乔宽元的姑妈一辈子生活在乡下,膝下没有子女,去世后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和视频资料,他就利用鲜花、老屋等场景来替代,并亲自配音,追忆老人往事,感动现场悼念人员,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
十几年来,从编写脚本到配音配乐,乔宽元参与制作的人生小电影数不胜数,虽然很辛苦,但他不知疲倦、乐在其中 。他不仅是人生小电影的倡导者,更是践行者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