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100岁了,诺奖都不算他的人生巅峰( 四 )


在西南联大时,杨振宁已经形成了对科学研究的品味 。并不是所有大科学家的风格都能让他佩服,比如他就不太能与发现测不准原理的海森堡共鸣 。他最欣赏爱因斯坦、狄拉克、费米三位,单刀直入,正中要害,从复杂现象中提炼出简单精神,再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 。
这三位的状况杨振宁都考量过:爱因斯坦年纪大了,几乎不招研究生,狄拉克还在英国剑桥,倒是费米为了逃离意大利的反犹主义,已经到了美国 。费米是中微子的命名者,原子弹的设计者之一,理论和实验上都是超一流学者 。
对于非常复杂的物理问题,他可以丢开细节,分析本质,再加上几个数量上的估计,在半小时里就能给出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这种对困难问题做个快速估算数量级的方法,现在被称为“费米估算” 。当时在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费米和冯·诺依曼是两位齐名的“贤哲”,其他物理学家无论遇到什么难题,都可以拿去问他们 。
美国试爆第一枚原子弹时,费米在9千米外的基地里等着,手里预先握了一些碎纸片 。爆炸的闪光一出现,他便松手让碎纸片落下——如果没有冲击波,纸片会落在他脚边,但当爆炸的冲击波到达时,就会带动空中的纸片发生几厘米的位移 。费米根据自己距离爆炸点的距离,以及纸张被推动的距离,便准确估算出了那个原子弹的能量大概两万吨TNT炸药 。
1946年,杨振宁成功“追星”,在芝加哥大学见到了费米 。费米对杨振宁的物理功底也十分认可,有时候费米出差,甚至让杨振宁代他给研究生上课 。但出于政治因素,杨振宁没法当费米的研究生 。
那时候,芝加哥大学还没建好做粒子物理实验的回旋加速器 。费米则在美国的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做实验,那里是美国进行“曼哈顿计划”的地方,有许多机密,基本只收美国籍研究者 。杨振宁一个初来乍到的中国人,绝无可能去那里做研究 。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都有祖国 。杨振宁下一次深刻意识到这点,是1950年后中美交恶,杜鲁门总统下令,所有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人不可返回中国 。他离开中国那一刻,从未想到自己要26年后才能再次踏上故土 。
回到1946年,费米把杨振宁推荐给了爱德华·泰勒教授 。泰勒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直觉强,想法多又敢讲 。想法多到什么地步呢?当年他参加美国的原子弹计划,但想法过于发散,今天一个想法,明天又一个新想法,跟他合作的人都叫苦不迭 。奥本海默就发挥了一下管理的艺术,让泰勒独自去做氢弹——结果,泰勒就这么成了“氢弹之父” 。
虽然泰勒的直觉里90%可能是错的,但他不怕犯错,反正有10%正确的突破就足矣 。
费米则是泰勒的知己兼“翻译” 。在讨论会上,常常是泰勒先说一通自己的直觉和想法,然后费米站起来补充说,“泰勒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
杨振宁后来回忆说,“泰勒和费米不同的地方是,费米讲出来的见解通常对的多,而泰勒所讲出来的见解多半是不对的 。按照中国传统,你要是对某个问题没有完全懂,就不要乱讲话 。人们认为乱讲话是不好的,而且乱讲话的人一定是不可靠的 。泰勒的见解非常之多,而且总要讲出来 。不过如果你指出他是错的,他就立刻接受,向正确的方向走 。”

杨振宁100岁了,诺奖都不算他的人生巅峰

文章插图
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费米|wikimedia commons
跟着泰勒做了一阵子,杨振宁思想又波动了,找泰勒说,“我总得回中国去 。我觉得中国需要的是实验物理,所以我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