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imo H&M、ZARA集体高端化,有轻奢的脸,没轻奢的命( 二 )


进入2021年 , H&M高端化步伐加快 。 COS分别于广州、上海落子两店 , & Other Stories、ARKET二店筹备与推出动作紧锣密鼓 。 高端副牌矩阵渐显 。

Massimo H&M、ZARA集体高端化,有轻奢的脸,没轻奢的命
文章图片
Inditex调整品牌阵地:线下重点押注主牌及高端副牌 。 据外媒报道 , 2020年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确定关闭旗下Bershka , Pull&Bear和Stradivarius三个“平价”品牌在华所有实体店 , 线下门店仅保留Zara、Massimo Dutti、Oysho与Zara Home 。
其中 , 作为主力高端品牌的Massimo Dutti动态频繁 。 Inditex 2021年Q2财报披露 , Massimo Dutti首推内衣系列“Edition N.1”以丰富产品线;为优化长期业务 , 计划于明年合并同为高端定位的品牌Uterqée 。
此外 , 另一高端支线Origins的推出 , 也进一步夯实了ZARA高端化转型之路 。

Massimo H&M、ZARA集体高端化,有轻奢的脸,没轻奢的命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Massimo Dutti官网
迅销集团高端化尝试 , 体现为自营与收购双管齐下 。 目前 , 迅销集团旗下已有Theory、Helmut Lang、PLST、J Brand、Lemaire五大副牌 , 构筑起一个优雅的服饰矩阵 。
其中 , 作为扛旗者的Theory , 2012年于上海淮海路商圈开出首店后 , 经过多年试探 , 自2020年10月起 , 明显加速了中国市场步调 , 陆续在北京、上海、深圳、宁波、沈阳等主要城市增开精品店 , 并精准落址万象城、恒隆、SKP等高端mall 。

Massimo H&M、ZARA集体高端化,有轻奢的脸,没轻奢的命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Theory官微
MUJI以华丽设计师阵营造势 , 革新高端时装支线 。 2017年 , MUJI“重金”聘请著名设计师尾花大辅与堀内太郎 , 分别革新高端时装支线MUJI Labo男装与女装 。
此后 , Labo新系列迅速在上海、成都、北京、香港、台北等城市旗舰店发售 , 引发抢购潮 , 2017年Labo秋冬系列时销量同比增长180% 。 漂亮的业绩表现延续至今 , Labo系列已成MUJI大型门店“标配” 。

Massimo H&M、ZARA集体高端化,有轻奢的脸,没轻奢的命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MUJI Labo官网
2
快时尚高端化
才刚开始就“撞脸”
经数年蓄力 , 快时尚高端副牌阵营雏形渐显 。 截至目前 , 各品牌官网数据显示 , Massimo Dutti门店数超80家 , Theory超50家 , COS近40家 。
暗流涌动的竞逐之中 , 一套相似的商业逻辑逐渐明晰 。
面向都市白领、中产精英 , 提供从正装到休闲装的一站式搭配方案;
重设计 , 简约干练 , 以线条、剪裁与形质取胜 , 注重打造“经典款” , 有强烈的品牌主
价格轻奢 , 以“买得起的时尚”为连接高端与大众市场的“bridge”;
极为看重场所调性 , 选址有意避开快时尚 , 瞄准寸金寸土地段、乐与奢品为邻……

Massimo H&M、ZARA集体高端化,有轻奢的脸,没轻奢的命
文章图片
不仅“长得像” , 高端副牌进驻中国市场的路径与选址逻辑 , 亦存在一定共性 。

  • 港澳/电商探路 , 相继进攻北上
作为连接国际与本土市场的翻译器和转换器 , 港澳贸易区与内地电商平台为外资品牌入华提供了缓冲与试水之机会 。
2007年 , Massimo Dutti在中国香港和澳门开设专卖店 , 走通模式后内地门店接二连三开幕 , 强势加码中国市场;
与Massimo Dutti步调基本一致 , 2012年COS亦在香港开设首店 , 此后相继落子北京、重庆、成都、上海等地;
瞄准电商消费号召力 , 2020年 , & Other Stories、ARKET先后开设天猫旗舰店 , 迅速积累数十万、上百万的粉丝群 , 为日后开出实体店引流铺陈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