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柳亦春:“因借体宜”,城市更新的东方思考


艺术|柳亦春:“因借体宜”,城市更新的东方思考
文章图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柳亦春
黄浦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流动史诗 。
以世博会为契机 , 这条孕育了中国第一个发电厂、第一家造船厂的“生产之江” , 开启向“生活之江”的转型 。 民生码头 , 亚洲最大容量散粮筒仓蝶变为艺术秀场;杨浦滨江 , 废弃的水泥墙被打造为休憩徜徉的滨水空间;徐汇滨江与陆家嘴滨江 , 昔日的运煤码头完成向美术馆的变身 。
八万吨筒仓艺术中心、边园、龙美术馆、艺仓美术馆 , 这些镌刻着工业文明辉煌的滨江空间对应着同一个名字——柳亦春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 。
2010年起 , 这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获得者深度参与滨江工业遗存的城市更新 , 在他看来 , “更新”首先是基于对“旧”的尊重 , “旧厂房、旧街区、旧肌理 , 有旧才叫‘更新’ , 好的更新不是抹去旧的 , 而是由历史的基底上生长 , 形成时间的切片 。 ”
对于旧的尊重并不是对旧砖、旧构件的再利用 , 柳亦春从《园冶》中撷取“因借体宜”的理念 , 因循旧时的场地记忆 , 巧借周边环境 , 构成得体合宜的新空间:“它既有佛家的因果思辨 , 又有道家的自然观 , 也有儒家的伦理美学 。 ”
以“旧”的理念引导创作 , 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历史延续 。
文化和产业驱动的城市更新
正如泰晤士河孕育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 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序幕 , 在黄浦江边拉开 。
后工业时代 , 以世博会为契机 , 一度遍布煤场、油罐、龙门吊的黄浦江向“生活之江”转型 。 2011年 , 徐汇区提出“文化先导 , 产业主导”的徐汇滨江整体开发理念以及打造“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战略 , 岸线长度11.4公里的徐汇滨江 , 成为黄浦江转型的“先锋” 。
历经三年设计、规划、筑造 , 2014年 , 由柳亦春设计 , 日后摘得“2014年度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等若干奖项的龙美术馆亮相原北票码头核心区域 , 拉开“西岸文化走廊”的序幕 。 随后几年间 , 余德耀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星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西岸剧场群等20+文化艺术空间纷纷落成 , 连缀成亚洲最大规模艺术区 。
“世博会是上海城市更新的转折点 , 黄浦江沿岸工厂、码头、仓库借机迁到城市外围 , 为城市中心区域置换出大量可开发用地 。 ”柳亦春同时担任西岸规划建设委员会和西岸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 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文化和产业作为城市更新的方向 , 他表示 , “黄浦江沿岸的转型 , 西岸是走在前面的 , 当时区政府将伦敦南岸和巴黎左岸作为国际上的对标 。 伦敦南岸选择以文化艺术完成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转型 , 文化和产业 , 是后工业时代激活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 ”
文化 , 是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的方向之一 , 工业遗存转型为博物馆、美术馆 , 可以在全球范围找到很多案例 , 其中不乏失败的案例 。 被问及西岸为什么能实现“铁锈地带的华丽转身” , 柳亦春认为 , 成功的原因在于“多元融合 , 并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面积约达9.4平方公里的徐汇滨江 , 采用了整体性发展规划思路 。
“这里的文化艺术场馆不是孤立的 , 而是形成了集聚效应 。 同时 , 整体的土地收储和开发 , 让文化溢出效应在其他地块得到回收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