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徽州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说起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三 )


02
歙县叶村罗汉
叶村的叠罗汉起源于明朝末年 , 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叶存的“罗汉”脸妆很有特色 , 主要分为“现成”、“二框”、“三框”、“小顶”4种脸孔 。“夏家”(一楼)多为老人用 , 大脸红、白、黑; “双框”(二楼)多为老人用 , 蓝绿相间 。五色“破脸”; “小丁”是个金脸青年 , 又称“金顶” 。野村罗汉的堆叠也很有特色 。不仅是“立肩”、“骑颈”等简单的叠法 , 还包括蹲、仰、卧、拉、托、托等组合体式 , 出现变化 。很多很多的乐趣 。罗汉的表演者都是男性 , 他们的大小和年龄必须不同 。
从徽州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说起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03
歙县王满田鱼灯忙碌
鱼灯节是王满田村春节最隆重的祝福活动 。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因姓程、叶为“河边草丁” , 怕火 , 手持鱼灯 , 以示水能抑火 。他们相信鱼灯能给家人和村庄带来一年的平安和好运 。每年春节期间 , 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初六 , 一年一度的鱼灯节一结束就达到高潮 。
从徽州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说起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04
歙县三阳打秋千
三阳村是著名的民俗活动 。秋千架上坐着4个小女孩 , 秋千架由六个大人推着 。上面的孩子们随着车子一起唱歌 , 接着是锣、鼓和乐器 。也有身着舞龙和戏曲故事的少男少女 。队伍威武如龙 , 十分壮观 。
从徽州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说起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05
祁门婺源傩戏
俗称“鬼舞”或“鬼舞” , 历史悠久 , 节目众多 , 风格独特 。它是研究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的活化石 , 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傩舞起源于原始的巫婆舞 。是中国古代农历十二月用来驱鬼、追疫的传统民间祭祀舞蹈 。人们戴着面具 , 伪装成比想象中的鬼瘟还要凶猛的傩神 , 跳着狂野狂热的舞蹈来驱邪 。后来 , 傩逐渐演变为娱乐、讨人喜欢的人 , 其内涵也大大丰富 , 包括驱邪、祭祖、祈求平安、祈求五谷丰登 。
从徽州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说起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06
李扬的鼓励
流行于休宁武城、余村、屯溪溧阳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 , 又称“胜利鼓” 。相传是为了纪念唐朝将领张勋、徐元战胜安禄、崇山之乱 , 并击鼓庆祝 。这种舞蹈由数十人表演 。鼓手身着武士服装 , 脖子上挂着紧身短打、红十字和鼓(扁圆形皮鼓) 。行进的脚步声发出清脆的响声 。队伍前面是一对大红灯笼 , 一个人拿着一只写有“胜利鼓”字样的蝎子 , 后面是一队蜈蚣旗 。
从徽州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说起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07
祁门木莲戏
木莲戏是以宗教故事“木莲救母”为题材的古代戏剧 , 保存在民间活动中 。木莲戏结合了佛教和儒家崇尚的孝道 。它已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一部以佛经为题材的戏曲 , 也是佛教与戏曲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 。木莲戏是一门复杂的文学现象 , 涵盖多种思想 , 包容多种艺术 。在思想内容上 , 儒、释、道融为一体;在艺术形式上 , 演木莲戏时 , 有角色动作 , 有唱有戏 , 有演戏 , 有读戏 , 有各种杂技 , 有歌舞 , 有白戏 , 还有大量的民俗风情 。也注重人物的刻画和矛盾冲突的安排 。它具有结构艺术的整体性 , 是研究中国戏曲形成与发展的典范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