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真正来历概括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真正来历概括
七夕节最早来自于人们对于天象的崇拜和时间数字的崇拜 , 所以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会举行一些祭祀仪式 , 但是并不广泛流行 , 直到宋朝开始七夕节才在民间普及 , 并在后来融入了情人节的概念 。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真正来历概括

文章插图
七夕节的来历1、自然天象崇拜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真正来历概括】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 , 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 , “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 。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 早在远古时代 , 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 , 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 , 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 , 称作“分星” , 就地面来说 , 称作“分野” 。
2、时间数字崇拜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 。在古代 , 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尚书考灵曜》:“(天地开辟) , 七曜俱在牵牛初度” 。《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 , 与乾曜合德” 。按: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 , 即其身份极为崇高 。《易传》:“日、月、五星 , 起于牵牛 。”《汉书·天文志》:“牵牛 , 日、月、五星所从起 , 历数之元 , 三正之始 。”
七夕节的演变从历史文献以及结合古俗遗迹来看 , 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 , 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在上古时代就有了 。汉代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 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 , 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 主要的传统节日在汉代开始普及 。此后七夕的风俗渐出现于文献上记载 。“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传入北方西安一带始于汉代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西京 , 今陕西西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 。这便是七姐诞的乞巧风俗出现于北方西安一带的文字记载 。
南朝梁时期 , 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 , “七月七日 , 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 , 人家妇女结彩缕 , 穿七孔针 , 或以金银玉石为针 , 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乞巧 。有蟢子网瓜上 , 则以为符应” 。可见南北朝时 , 南方七夕乞巧仪式已颇为复杂 , 不仅要拜祭牵牛织女二星、月下穿针 , 还要在庭中摆放瓜果 , 而根据蜘蛛所结网判定是否“得巧”的习俗也已经形成 。
到了唐代 , 宫中甚至还要做七夕这天设专门的“乞巧楼” , 嫔妃、女子在月光下 , 以五色线穿九孔针乞巧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 , 宫女们各自乞巧 ,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 , 代代延续 。经历史发展演变 , 牵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织女美丽传说(唐代《岁华纪丽》卷三引汉应劭《风俗通》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 , 使鹊为桥”) 。
在现存文献中 , 最早出现“七夕节”一词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献多称此天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 。宋代将七夕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 , 节日娱乐性及商业气息突出 , 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 。宋元之际 , 七姐诞的乞巧习俗相当隆重 , 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 , 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 , 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 , 车马嗔咽 , 至七夕前三日 , 车马不通行 , 相次壅遏 , 不复得出 , 至夜方散 。”在这里 , 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 , 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 , 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 , 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 , 车马难行 。说明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